近日,80岁高龄的绍兴农民作家丁松盛创作的长篇小说《风影》首发式暨新书研讨会举行。这部聚焦60多年前麻风病人的文学作品,以独特视角勾勒特殊年代的生命图景,赢得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成为“老人写作现象”的一个亮眼成果。
丁松盛,笔名鱼山老人,1946年出生,现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2016年11月出版散文集《乡野耕心》。《风影》的故事背景定格在20世纪中叶,聚焦曾被世人乃至亲人疏离的麻风病患者。小说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这些最底层小人物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庇护下,于隔离村落中重获人格尊严、重拾生命信念的历程,既展现了困境中人性的光辉,更凸显了中国农民坚韧不拔的勤劳本色。
![]()
长篇小说《风影》作者丁松盛
![]()
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何俊杰主持活动,他说,从9年前的“老丁现象”到现在形成为绍兴的文学现象,直接表达了绍兴这座城市市民文化的兴起。丁松盛的创作实践不仅为时代留痕,更彰显了绍兴兼容并包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力量。、
![]()
绍兴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赵飞霞用三个“值得”点赞《风影》,她表示,《风影》题材厚重,写特殊年代底层百姓的光芒,作品内涵值得推崇;作者丁松盛年已耄耋,仍然笔耕不辍,彰显“老丁现象”,创作精神值得致敬;《风影》地方味浓,契合讲好绍兴本地故事的创作风向,社会影响值得期待。她希望,“老丁现象”能在越地文学圈蔚然成风,激发更多本土创作。
![]()
研讨会上,多位文坛名家与学者对作品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给予充分肯定。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黄亚洲指出,浙江“老人写作现象”在绍兴呈现为鲜明的“老丁现象”:年长者以人生积淀为墨,用情怀与毅力书写历史。他评价《风影》“文字干净利落,人物对话充满生活气息”,既彰显了老年作者宏观把控历史的优势,更体现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呼吁更多“老丁”式创作者为城市留存文学档案。
![]()
中国国家图书馆学术委员会原委员顾犇认为,《风影》兼具自传色彩、口述历史质感与艺术虚构张力,全方位呈现了特定年代的建筑、饮食、农事、医疗等生活百态,堪称“时代百科全书”。“书中插秧技艺、农具使用、医疗操作等细节生动真切,若非亲身经历绝难落笔”,他强调,这部作品通过微观个体命运,系统还原了那个年代的社会图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
“冷题材、热视角,小村庄、大命题。”绍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严国庆用12个字精准概括作品特质。他表示,小说将麻风病人的个体命运与时代风云紧密交织,既关注小众群体的生存困境,更传递出人性关怀与社会进步的宏大主题,实现了从“一般书写”到“命运书写”的质变。
面对赞誉,丁松盛老人初心不改。他透露,已有了下一部长篇小说的提纲构思,将聚焦乡镇企业家的创业历程,继续以笔墨记录时代变迁。本次活动由绍兴市作家协会主办,柯桥区作家协会、绍兴市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承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