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发布特约摄影师 谢定会
海洋渔业发展壮大,海上“蓝色粮仓”正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今天,宁波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宁波电视台《第1发布》专栏邀请到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陆勇军进行相关发布。
问:在推动我市的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海洋渔业都发挥了哪些作用?对于沿海的农村和农民来说,又有哪些影响?
陆勇军:宁波市海洋渔业不仅持续聚焦建设“蓝色粮仓”,更成为启动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
一是夯实乡村的经济根基。通过优化捕捞的结构、发展绿色高效的养殖模式、延伸加工产业链实现产业升级。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水产品总产量76.36万吨,渔业产值184.4亿元,为沿海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二是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以渔业为纽带,释放“渔业+”效应,全市128家休闲渔业经营主体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创造产值4.22亿元,有效推动单一渔业向“渔旅”融合转型。
三是提升渔村发展动能。渔业繁荣吸引人才、资金等要素集聚,推动渔港基础设施、区域风貌等升级。以象山渔港经济区为例,项目总投资达13.61亿元,目前总体建设进度已超过95%,实现渔村“产业兴”与“生活美”的同步发展。
问:宁波市的科技是如何赋能海洋与渔业发展的?
陆勇军:宁波市渔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来自科技创新,尤其在“种业芯片”和“数字赋能”两大方面成果显著。
在种业振兴上,以科技赋能突破繁育瓶颈。通过构建产学研平台,联合15家单位攻关,成功培育大黄鱼“甬岱1号”、拟穴青蟹“东方1号”、缢蛏“甬乐2号”等突破性新品种,同时实现了银鲳、虎斑乌贼、小黄鱼等6个品种的人工繁育,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拟穴青蟹苗种繁育规模及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海鲈受精卵供给量占全国的70%以上。建成涵盖12个海洋物种的活体基因库,为海洋生物多样性和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保障。
在产业升级上,以数字技术应用提升全链效能。创新推出“数字鱼箱”,目前已在129艘大型渔船上安装使用,实现了从海洋到餐桌的全程溯源。携手京东共创智慧供应链产业园,联动“海上鲜”数字化交易平台实现产销精准对接,形成高效的“云端接单—基地直供—冷链快运”供应链体系。
问:农业部门如何平衡好海洋的开发与保护,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陆勇军:宁波市坚持“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推动渔业资源保护迈向精细化治理新阶段。
一是积极建设海洋牧场。探索立体开发模式,创新“海洋牧场+”项目,成功推动省内首座半潜式深远海养殖平台“东海1号”落户渔山列岛海域,试投大黄鱼苗7万尾,成活率达85%。
二是加快生态养殖转型。累计在渔山列岛大白礁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投放人工鱼礁4.6896万空立方米、三层藻礁20组,2010年以来持续开展增殖放流,累计投放大黄鱼等苗种10亿尾(粒),有效促进了海洋生态环境改善。
三是严格执行休禁渔制度。建立区域联勤、执法联动、渔获物索证索票等多项创新工作机制,实现从源头捕捞到末端销售全链条、可追溯化打击,以“零容忍”的态度保持执法刚性,全力守护海上“蓝色粮仓”。
来源:宁波市政府新闻办、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宁波广电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