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自治兴“枫”⑨丨新昌县南明街道鼓山社区:“兵娘舅”巧解千千结)
![]()
这里是「自治兴“枫”」系列的第【9】篇。
今天,我们走进新昌县南明街道鼓山社区,看看“兵娘舅”如何温情调解化纷争。
去年,小赵的岳父俞某在工地遭遇事故,生命垂危。经过两个月的救治,依然意识模糊。这场灾难让这个普通家庭瞬间陷入绝境——不仅要面对高昂的治疗费用,还要承受亲人可能永远无法康复的精神折磨。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事故中俞某自身存在一定过错,按照法规需要自行承担70%的治疗费用。这让小赵与岳父的兄弟姐妹之间产生了严重分歧,亲情在现实的重压下出现了深深的裂痕。
就在这个家庭濒临破碎的边缘,新昌南明街道鼓山社区的“兵娘舅”调解服务队挺身而出。“兵娘舅”们首先通过细致的案件剖析,精准定位了这个家庭矛盾的三大根源:巨额治疗费带来的经济压力、家庭成员间有效沟通的缺失,以及突发事件下积累的负面情绪。找到了“病根”,接下来就是温情破冰。
调解队员们采取入户走访、单独约谈的方式,以“将心比心”的单线沟通,逐步摸清了各方真实诉求。他们创造性地组建了专案调解队伍,多次组织召开家庭会议,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有机会表达诉求。在这个过程中,“兵娘舅”们既当“倾听者”,又做“传声筒”,更成为“连心桥”。
令人感动的是, 调解队不仅化解矛盾,更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协助对接社保部门了解报销政策,联系专业康复医院资源,甚至委托县心理协会提供心理辅导。
随着治疗的深入,俞某的病情逐渐稳定并呈现好转趋势。更令人欣慰的是,在社区工作人员协助下,小赵顺利获得了银行贷款,大大缓解了经济压力。曾经剑拔弩张的亲戚关系,也在“兵娘舅”的持续关怀下逐步回暖。小赵和亲戚们特地送来锦旗表达感谢:“没有'兵娘舅'的帮助,我们这个家可能就散了。”
![]()
这是“兵娘舅”调解服务队的日常一幕。近年来,新昌南明街道充分发挥退役军人、军转干部等力量,创新打造“兵娘舅”调解服务队,这支由退役军人组成的队伍,以“政治强、经验足、情怀深”为底色,在群众中享有天然的公信力和亲和力,并创新融合“专业培训+师徒结对+数字赋能”模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内涵。
在队伍组建上,街道巧用能人搭建专业团队。一方面,依托退役军人政治素养高、经验丰富的优势,结合 “共享法庭”建设,优先吸纳调解经验丰富的退役军人,联合志愿者,组建“兵娘舅”专业调解服务队;另一方面,邀请高级法官、辖区退休法官开设 “专业化” 调解课程,围绕法律知识、调解技巧等内容深入授课,还合力研究了多起信访积案。
![]()
同时,南明街道还创新实施“传帮带”师徒结对机制。每周日的“集中调解日”,经验丰富的老兵会分享调解经验和成功案例。通过师徒结对的方式,队员们共同梳理案情、探讨方案、复盘调解过程,在交流探讨中熟悉案情,找出突破口。这种师徒结对模式,不仅提升了调解成功率,更让退役军人的优良作风和调解智慧得以传承。
专项破题则让调解方式更显温度与力度。眼下,“兵娘舅”调解模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工作方法。在调解前注重“说理”,先倾听群众诉求,了解争议原因,再根据案情释明法律法规。在调解过程中,他们全面详细地向当事人阐释涉及的法律条款,分析利弊关系。曾有一起邻里漏水矛盾,“兵娘舅”率先咨询法律顾问意见,向当事人讲明法律条款,算清“官司”成本账,最终促成双方和解。最特别的是调后的“复盘”机制。针对数次调解未果的纠纷案件,转介给律师或矛调中心跟踪,同时开展复盘分析。
截至目前,“兵娘舅”已开展“周日集中调解日”活动56次,累计招募调解志愿者53人,培育骨干26名,其中退役军人20名、党员28名;开展各类培训320人次,结成师徒对子8对,成功分析研判并介入积案11起,队伍实战能力显著增强。
![]()
值得一提的是,南明街道还顺应数字化改革潮流,研发“兵娘舅”微信小程序,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申请调解服务。小程序设置了婚姻家庭、损害赔偿、劳动劳务等纠纷模块,群众可在线选择服务类型和调解时段。通过后台综合分析,“兵娘舅”能实时掌握矛盾纠纷“一手信息”,形成“预约-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的全流程、轨迹化闭环机制。目前,小程序注册用户数量已达708人,线上线下共受理案件154起,其中已办结142起、在办12起,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
![]()
新昌县南明街道平安法治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兵娘舅调解与社会工作结合的模式,是一种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有效创新,既有效融合了兵娘舅的权威性、亲和力,又加入了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系统性,在“春风化雨”调解中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成为践行“枫桥经验”的重要力量。
从训练场到调解桌,改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初心。如今在南明街道,有矛盾找“兵娘舅”已成为群众的新选择。这些曾经的军人,用保家卫国的情怀守护着街坊邻里的和谐,用铁汉柔情的担当续写着为民服务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