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出明确要求,“十五五”规划建议对社会治理工作也作了新的部署,要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乡村治理,完善社区治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引导各方有序参与社会治理……“枫桥经验”已连续两次写入国家五年规划。
绍兴作为“枫桥经验”发源地,正以《绍兴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五年规划(2024—2028年)》全面实施为契机,通过循迹溯源、调研思考和实践探索,在建设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市的战略大场景中,积极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不断擦亮发源地平安品牌,以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力支撑产城人文融合发展。
11月1日,绍兴市第四个“枫桥经验”宣传月活动正式启幕。绍兴市委政法委联合浙报集团绍兴分社推出“自治兴‘枫’”专题,展示30个绍兴基层善治的优秀案例。
今天让我们走进越城区府山街道越都社区,一起看看他们“契约化”共建的治理经验。
“现在下班回家再也不用绕圈找车位,而且下楼就能练体能,这改造改到了我们心坎里!”绍兴市越城区府山街道越都社区明珠苑小区居民王大姐的感慨,道出了微改造带来的改变。而这份满意答卷的背后,藏着社区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过程中,以服务为桥、构建熟人社会,进而破解治理难题的“越都智慧”。
![]()
年初明珠苑启动小区微改造项目,面对“车位与绿化之争”“健身器材选址分歧”,正因为彼此熟络,居民们愿意坐下来好好谈。
“群众的事得让群众说了算。”社区党委书记诸妙茵牵头组建由网格员、业委会成员和物业公司代表组成“三方协同小组”,接连4场“台门议事会”开在居民楼下的凉亭里,有车的年轻人谈下班找车位急,应急车道通行难,老年住户念没绿地散步,车辆乱停堵塞车库门,社区网格员认真记录每句话,还创新“线上问卷+现场标记”模式,让上班居民也能发声,最终在大家畅所欲言的氛围中敲定了改造方案。
到改造完成,在共建单位的共同参与下,小区共设置73个车位、7套智能健身器材,实现“停车不难、健身有处”的目标。这场微改造正是社区“我为社区提建议,社区为我办件事”机制的缩影。社区依托“台门荟”治理品牌,通过“线下恳谈+线上留言”收集民意,在一次次解决问题中,熟人社会的黏性更足,居民自治的意愿也更强。
![]()
如果说微改造激活了居民自治的“内生力”,“契约化”共建则织密了治理协同的“联动网”。作为2008年全市首个“契约化”共建试点,越都社区如今构建起了“八大工作法”和“十项工作举措”。今年,社区更以契约为纽带,精准激活三类群体力量,推动治理从“社区独奏”变为“全民合唱”。
“以前是路过看看,现在是主动管管。”外卖骑手有了“街区守护官”的新身份。社区将新业态从业者纳入治理体系,利用他们走街串巷的优势,成为历史街区的“移动探头”。社区还专门打造了“小哥驿站”,提供多种爱心服务,慢慢和骑手们从“点头之交”变成“熟门熟路”。也正因如此,当社区提出邀请他们加入治理时,大家都积极愿意搭把手。
今年以来,社区不断深化网格化管理创新,精准激活新业态从业者、“我来社区打个卡”项目合伙人、街区联合工会成员三类群体力量,将其转化为“街区守护官”,构建起“发现-跟踪-处理-反馈”全链条治理体系,既“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街区的古韵本色,又擦亮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名片。
![]()
仓桥直街是历史文化特色浓厚的重要街区。社区在开展治理工作时,将此作为重点区域之一,推出了“我来社区打个卡”志愿服务项目,同时设置了家园建设、惠民服务等7类岗位。在其带动下,联合工会的商户合伙人们主动参与仓桥直街风貌维护。
仓桥直街上网红咖啡馆商户章森彪,常利用经营的空余时间,将摆放门口的非机动车整理整齐。“社区帮我们解决难题,咱们也得为街区出力。”商户们不仅管好“门前三包”,还互相监督、搭把手。
![]()
“既要留住老绍兴的根,也要撑起新生活的架。”这是越都社区治理的核心准则。从明珠苑的“微小幸福”到仓桥直街的“古韵新颜”,越都社区始终围绕“契约化”共建,以服务为根基,用“台门茶话会”“小哥驿站”等暖心举措构建熟人社会,让居民、商户、新业态从业者都能坐下来协商,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中找到最大公约数,最终共享治理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