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铁血铸丰碑·逐梦新征程 | 革命精神代代传承!看红色庄余霞的昨天与今天!)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载风雨沧桑,烽火岁月虽已远逝,但暨阳大地上的英雄足迹从未湮灭。
历史须被铭记,薪火更待传承。诸暨发布特推出《铁血铸丰碑·逐梦新征程》专栏,今天,我们来到第五站——红色庄余霞陈列馆。
第五站:红色庄余霞陈列馆
位于大唐街道上余村庄余霞自然村的红色庄余霞陈列馆,坐落于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杨氏宗祠内,是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在全国农村设立的第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诸暨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阿强哥,俺姐被鬼子抓走了,她让俺把情报送到村口的宗祠!”近日,在红色庄余霞陈列馆内,一声急促的呼喊打破了往日的宁静——原来,一部名为《烽火情报》的抗日题材短剧正在这里紧张拍摄。小演员们情感真挚、表演投入,仿佛将观众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小村庄里的大义举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庄余霞村的爱国青年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杨朝表成为村里第一个共产党员,随后杨国良等人相继入党,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1942年5月,诸暨沦陷的消息更是有如晴天霹雳。面对日寇的残暴侵略,庄余霞村民没有退缩。在杨朝表等当地共产党员的感召下,这个只有97户人家、350余人的小村庄,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在杨氏宗祠的望青楼里,青年们聚集在一起,学习《共产党宣言》《论持久战》等革命理论;在这里,《学习周刊》诞生,连续刊发三四十期,传播抗日救国的火种。抗战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1943年,庄余霞“弟兄会”成立,青年们在祠堂内讨论《青年人的出路》。当金萧支队正式成立时,一批批庄余霞青年义无反顾地加入抗日队伍。在墨城坞战斗中,机枪手杨高定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杨绍邦成为开国中将彭林的通讯员,在战火中传递着胜利的希望。
据红色庄余霞陈列馆解说员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杨高定在庄余霞老家一直瘸着右腿下田劳作,从不夸耀革命经历,也从没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他总是说,比起牺牲的战友,虽受伤,但能活着是最大的运气和幸福了。
红嫂精神薪火相传
战争年代的庄余霞,不仅有英勇的男儿,更有一群可敬的“红嫂”。她们送亲人上前线,站岗放哨送情报,用柔弱的肩膀扛起抗日救国的重任,与新四军结下生死相依的鱼水深情。
时光流转,红嫂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2015年,面对“五水共治”的任务,村里的妇女们自发组织起“红色娘子军”志愿队,后更名为“红色村嫂”。从最初的15人发展到现在的96人,她们分设纠纷调解、文艺表演、优生服务、平安宣传、公益关爱五大小组,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
如今的“红色村嫂”们,从清理河道到调解纠纷,从文艺演出到帮扶邻里,几乎村里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她们忙碌的身影。在她们的带动下,当地许多村都建立了“村嫂”组织,近1500名妇女参与其中,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红色传承点燃振兴引擎
走进红色庄余霞陈列馆,正厅里的历史遗物和勋章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侧厢里陈列着家族家训和杨石毅军长的战地照片,让人感受到革命精神的传承。
参演抗日短剧的10岁小演员陈裔同是金萧支队烈士的后代,他从小就听过许多庄余霞抗日英雄的故事,他感叹:“杨石毅爷爷是个不怕危险的英雄,他为了保护乡亲们,自己受了伤也不说,特别坚强。”
据了解,以红色庄余霞陈列馆为核心打造的研学基地,目前已吸引近千名学生参与红色主题研学,在军事障碍、打靶射击、军被叠放等项目中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顽强。今年上半年,当地已经举行了3场研学活动,为村集体经济带来的收入,不仅缓解了爱心食堂等公益项目的运营压力,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目前,上余村已将红色庄余霞陈列馆、五烈士陵园、蝙蝠洞等革命遗迹与爱心食堂、红嫂馆等现代资源连点成线,形成完整的红色研学游闭环路线,让游客在学习革命历史的同时,也能体验田园风光,推动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