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北仑区镇海棘螈保护区空气湿热粘稠,生态警长赵骏和生态义警们从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出发,一起往茂密山林间探路前行。
![]()
生态警长正在观测棘螈生长环境
他们的每一步都格外小心,因为脚下这片土地孕育着距今已有约1500万年历史的“活化石”。
![]()
生态警长正在工作中
“打草惊蛇”是巡逻时的常规动作,不久前的一次巡逻中,赵骏正用棍子拨开草丛,一条灰褐色的舟山眼镜蛇突然从下方的落叶中昂起头,发出“嘶嘶”的警告声。
“别动,慢慢退。”赵骏低声提醒同伴,大家屏住呼吸,小心地绕开,确认安全后,才继续前行,在林区,这类遭遇需要时刻警惕。
![]()
图为镇海棘螈
赵骏守护的对象——镇海棘螈,在两栖爬行动物研究者的眼里它的濒危程度甚至超过了大熊猫、金丝猴等物种。赵骏深知,守护好它们是守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一环,更是守护宁波珍贵的生态“家底”。
除了蛇,山蚂蟥(山蛭)的滋扰几乎无法避免,赵骏卷起袖子,指着手臂上一个刚刚结痂的小红点。“喏,这就是上次‘中奖’的,等发现时它都吸饱了,又痒又疼好几天。”每次巡逻结束,检查身上有没有山蚂蟥是必做的事。
![]()
图为镇海棘螈
四季轮转,全年不停,巡逻队每次上山都得,走上3公里的崎岖山路,一次起码耗费3个多小时,赵骏提起生态义警老刘时,语气充满敬意和一丝后怕。 “老刘经验丰富,对这片山熟得很。但雨后的山路太滑了,去年他不小心摔了一跤,受伤骨折了。”赵骏和同事们第一时间将他背下山送医。
![]()
生态警长联合生态义警开展工作
日常巡逻多在白天,但打击行动不分昼夜,一天晚上,一条线索打破了保护区的宁静,有人欲进入保护区,可能偷猎镇海棘螈,事不宜迟,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立即部署,民警们在预判的下山路径旁设伏。次日凌晨2时许,李某和俞某被当场截获,现场查获的塑料盒内10尾镇海棘螈正蜷缩其中,在抓获嫌疑人后的短短数小时内,被解救的棘螈已被安全送回。目前,2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
生态警长正在向群众介绍
这次行动的快速响应和成功处置正是宁波公安联合野生动植物保护组织、林场工作人员和周边村民,共同构筑的群防网络发挥了实效。
![]()
生态警长向群众科普知识
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的民警和值守人员常态化开展宣教工作,工作站多次收到村民或志愿者,关于可疑人员或异常情况的及时报告,来自群众的线索和自觉的监督,为预防和打击犯罪提供了重要支撑。
![]()
生态警长正在巡逻中
除了防范打击盗猎,更长远的工作,是恢复和壮大镇海棘螈的野外种群。
北仑区镇海棘螈保护区于1996年建立至今已从200㎡扩大到了12000㎡,为保护镇海棘螈,保护区大力发展人工繁育技术,已连续五年开展野外放归活动,野外种群数量稳步增长,达到700余尾。
![]()
图为镇海棘螈
宁波公安生态警务,用日复一日的巡查织密防护网,用雷霆执法斩断伸向野生动物的黑手,用科技赋能与多方联动构筑共治格局,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不断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平安篇章。
文字 沈梓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