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聚焦“驻村融治”标准体系丨绍兴市柯桥区副区长陈福连:“驻村融治”标准体系赋能基层治理新模式)
7月12日,“驻村融治”标准体系发布会在绍兴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会上,发布了全国首个基层公安机关参与基层治理的地方标准——《驻村融治管理与服务规范》。这一创新实践引发新华社高度关注,为此连续推出10篇报道文章,深入剖析“驻村融治”标准体系的核心要点与创新特色,全面呈现与会领导、专家的真知灼见,全景式展现了发布会盛况。即日起,我们将通过新华社的权威视角,带来这场发布会的权威解读。
2025年7月12日,绍兴市柯桥区“驻村融治”标准体系发布会在浙江绍兴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在发布会现场,绍兴市柯桥区副区长、公安分局局长陈福连做主题报告,分享了柯桥区“驻村融治”工作的创新实践。他表示,柯桥区坚持守正创新,以基层实践孕育治理标准,探索出一条以警员驻村聚合融治力量、以数字智治赋能除险保安的县域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之路。
柯桥作为“国际纺都、杭绍星城”,日均客流超过10万人次,流动人口70余万人,外国人年接待量超6万人次,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对高水平治理提出更高要求。陈福连表示,柯桥区坚持守正创新、久久为功,不断丰富拓展驻村指导员制度的内涵与外延,在全国首创社区民警“驻村守望”机制,迭代形成枫桥式“驻村融治”标准体系,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2024)、全省共同富裕改革试点项目。
该标准体系源于柯桥区践行“八八战略”的政治考量、助力“平安共富”的使命担当、深化“一村一警”的战略安排、打造“共治警务”的标识之举。近3年来,全区警情案件逐年下降,未发生有重大影响的案事件,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保持97%以上,实现省级平安区“十九连冠”、首批“二星平安金鼎”,助力柯桥GDP突破2000亿元大关,2024年实现2252亿元、增长7.1%。
标准明确社区民警的双重属性定位,履行信息采集员、纠纷化解员、风险销号员、政务服务员、防范宣教员“五员”职责;拓展驻村兴农、驻社乐民、驻企优商、驻校安园、驻医护院“五驻”阵地;强调组织融入、阵地融建、业务融合、平台融通、保障融优“五融”机制,完善警格与网格深度嵌套,构建“五个一”警务微网格体系,吸纳4600余人参与平安共建;聚焦夯基治“盲”、建网治“堵”、强核治“患”、驻点治“乱”、三访治“难”等“五治”措施,深入开展“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落实“五必进”“五必访”“五联动”,今年以来矛盾风险排查率、化解率同比分别上升17.3%、15.6%。
目前,柯桥区贯通“浙里兴村治社”应用,开发“一舱统管”平台,形成“四大版块一张图”;引入AI大模型技术,研发“警小融”AI数字民警,提供7×24小时在线服务;打造“浙里关爱”平台和异常行为预警模型,实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零肇事肇祸”、刑释人员再犯罪率下降59.7%;运用大数据算法,研发隐性矛盾纠纷发现等实战模型,赋能一线基础管控。
陈福连介绍说,“驻村融治”相关做法被公安部《公安工作简报》第1期推广,相关理论研究文章被《公安研究》(2025年第6期)刊载;柯桥区作为全省唯一的县级公安机关,在全省专项行动讲评会上作经验介绍。更重要的是,“驻村融治”从实践到标准,既是“知”的成果,更是“行”的起点,柯桥区将持续改进优化,推动标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枫桥式“驻村融治”在标准化的引领下焕发更强生命力。
陈福连指出:“当社区民警真正融入村社生活,他们带走的不仅是警务数据,更是对基层民情的深刻理解和治理共识。”
基层治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专业性和在地性。柯桥的实践印证了这一点:它将“警务驻点”升华为“治理融点”,将“治安管理”转变为“社会共治”。通过深度挖掘“枫桥经验”的时代内涵,将基层警务与乡村振兴需求结合,形成从源头防范到长效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此次发布的《驻村融治管理与服务规范》是全国首个基层公安机关参与基层治理的地方标准,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传承和深化驻村指导员制度为主旨,聚焦社区民警驻村融入基层治理的核心要义,构建“五员五驻、五融五治”的工作框架,为公安派出所和社区民警参与基层治理提供全面指南。
发布会邀请了来自政法、公安部门的嘉宾和专家,通过经验分享、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环节,共同探寻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