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防溺水知识科普板。本文图片由王晓峰、罗校校 摄当地的戏水区——撞钟山“龙鳞坝”。辅警喊话劝说“越线”的市民,让其回到安全水域。戏水区的安全设施。民警检查防溺水救生装备。戏水区深受群众欢迎。
防溺水工作,若仅依赖“堵”,往往事倍功半。
天气炎热时,戏水降温成为许多人的选择。设立戏水区,既满足群众戏水降温的现实需求,又能兼顾安全,不仅让“童年的快乐”得以回归,还能有效减少野泳等危险行为,进而降低溺水事故的发生概率。
显然,采用“疏堵”结合的方式,能让防溺水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月15日下午2点30分左右,记者来到余姚市陆埠镇了解防溺水工作落实情况。陆埠镇地处余姚东面,拥有大大小小的河道溪流超百条、山塘水库近90座。丰富的水域资源,也给防溺水工作带来不小的压力。
“暑假开启前,我们就开展过一轮防溺水行动,重点检查救生装备的完好情况。最近一段时间,大量‘小候鸟’来甬,镇政府、公安、村社联合加强对孩子及其家长的防溺水宣传教育。”陆埠派出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期他们也调整了勤务,协同各方力量加强对水域周边的巡查,及时劝阻野泳人员。
他还向记者透露,辖区内设有专门的戏水区域——撞钟山“龙鳞坝”,有效“分流”了众多压力。
“以往,野泳现象较为普遍,巡查劝阻人员忙得不可开交,却因管控范围过大,效率总上不去。自从戏水区建成后,大家都知道这里可以安全戏水,不仅前来游玩的人多了,野泳现象随之减少。”
随后,记者随同巡查劝阻人员来到了钟山红色主题公园附近的撞钟山“龙鳞坝”。在现场看到,这里救生装备基本齐全,甚至配备了一艘小船以备不时之需。与此同时,前来戏水的群众络绎不绝,“亲子同游”的场景尤为普遍。尽管还没到下班时间,此处已呈现出人流爆满的态势。
三名辅警巡逻至此时,发现有人游过“安全线”进入了野外水域,便立即掏出大喇叭,站到石阶上不断喊话:“那两个套游泳圈的,你们出线了,赶紧回来……”听到提醒的“越线者”,赶紧往回游。
“小时候我们在这里游泳,根本没人管,而且这边水还挺深,确实存在危险。但不得不说,那段时光是特别美好的童年记忆。”现场有市民向记者说道。他们自幼在这片水域“长大”,深刻感受到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后来这里禁止戏水了,我们只能偷偷地下水游泳,有时候甚至等晚上没有巡逻人员后再下水。危险肯定是有的,以前我就听说过这边的溺水事故。”
说着说着,这位市民不禁为如今的戏水区竖起了大拇指。他说,几年前政府对这片水域进行改造,于是“龙鳞坝”应运而生:这里配备了各种安全设施,还有专业的安保人员驻守,同时设有深浅两个水区,可以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现在,我也不去其他地方野泳了。带孩子的时候,我们就去浅水区玩;而我独自一人时,就去深水区好好畅游一番。”
采访中,巡查劝阻人员也提出一些建议。他们表示,防溺水巡逻时,带有机巢且能自动规划路线的自动巡航式无人机很有用,它能高效发现野泳现象,帮助一线人员织密安全网。
“我们这边简单说就是‘地广警稀’,有无人机帮忙,巡查频率及精准性都能大幅提升。像有些山林中的水潭,车辆都难以抵达,‘人巡’真的很难,而‘空巡’就能解决这个难题。”他还建议,在危险水域周边投放一批竹竿,用来替代总是“丢件”的救援伸缩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