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松岙镇卓兰芳纪念馆旁“红礼间”共富工坊的木门,橘子香薰与油墨气息扑面而来。薪火相传便利贴、信仰红帆布包、橘子冰箱贴……一件件融合红色底蕴与创意的文创产品整齐陈列,吸引年轻人驻足。
今天,跟着“青年入奉·筑梦乡野”专题报道,一起认识一位95后姑娘,看她如何用文创为乡村振兴“添柴加火”......
2020年,黄菁菁毅然辞去在上海的编导工作
怀揣“用城市经验反哺乡村”的信念来到松岙
“乡村的可能性,需要年轻人亲手打开。”扎着马尾辫的姑娘,带着16人团队一头扎进“田间地头”,用文创这把钥匙,开启了红色资源的“宝藏盒”。
背靠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卓兰芳纪念馆
黄菁菁以“松岙三杰”、柑橘等元素为灵感
创立了“松涧照”红色共富品牌
工坊内,集章区最是热闹,游客花3元就能买到一张手绘明信片,在“星火燎原”“橘香红途”等特色印章里,“触摸”红色文化。黄菁菁运营的“小黄下乡记”短视频账号,记录老匠人编竹篮、漫山柑橘红等乡村生活与美景,半年播放量破百万,让松岙成为网友心中的“诗和远方”。
穿过工坊回廊,货架背后藏着更多“共富密码”。曾经,散落在农家灶头的香榧、橘子罐头、杨梅酒等换上了红色主题包装;印有“革命家书”二维码的笔记本,成为红色故事的“传声筒”,扫一扫,便可听到烈士亲属深情讲述的动人故事。
“以前橘子罐头自家吃,现在成了游客抢购的‘松岙记忆’!”村民张阿姨眼角带笑,她与32名同乡在共富工坊实现就业,人均月增收2000元。日子像灶上的水,慢慢就热腾起来了。
黄菁菁团队负责设计与营销,村集体组织农户生产,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他们计划在松岙老街开设“松涧照”旗舰店,将生产线搬进村里。
“以后游客不仅能带走文创产品,还能亲眼见证橘子变罐头的过程!”黄菁菁指着设计图,眼中满是憧憬。
今年,松岙镇深耕红色资源打造“乡村美育中心”,将“红礼间”共富工坊与“艺铸”共富工坊有机融合,延续“红色共富带、农文旅融合带、传统产业带、暖心服务带”发展脉络,以文化兴坊推动共富工坊迭代升级。
松岙的蝶变
正是当地共富工坊建设的生动缩影
在我区,共富工坊的“魔法”
正在更多乡村生根发芽
溪口镇“母亲的艺术”布艺共富工坊,让非遗拼布技艺与本土文化特色绽放出美学新韵;
裘村镇“渔你一起”共富工坊,为百年美食瓦缸烘虾打造标准化生产线,覆盖全产业链;
随着“青云驿”共富空间启动,“村咖计划”如火如茶地展开……
这些散落乡间的创想,正在结出沉甸甸的果实:村民在家门口端稳“就业碗”,村集体通过土地、资金入股,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下一步,我们将出台‘共富工坊’一体系四机制建设指引,依托‘青创客入乡扎根’计划引育人才,延伸工坊功能打造综合共富场景。”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
以黄菁菁为代表的年轻力量
正用青春创意解码乡村基因
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