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象山这艘钢铁巨舰变身“海上粮仓”,里面藏着啥黑科技?)
连日来,在象山“东海一号”深远海养殖平台上,工人们一边把其中一个网箱内的渔网渐渐收拢拉起,不一会儿金灿灿的大黄鱼聚到一起浮出水面。另一边,工人们带着网兜和橡皮桶,乘坐捕捞船,将大黄鱼捞进桶里,用吊车装到运输船上,运往岸边发货。
“这几天一共要捕捞800多尾,每条重一斤左右,发往宁波。”宁波海发渔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盛科科说,这些大黄鱼经过6个月的野化训练后,品质更好更安全,口感媲美野生大黄鱼。“全面上市以来,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市场反应良好,目前已经销售3万斤,定价每斤100多元。”
那么,“类野生”的大黄鱼是如何养殖的?记者带你探秘“东海一号”:硬核装备、现代科技、天然环境缺一不可!作为浙江首个深远海半潜式养殖平台“海上牧场”,“东海一号”总投资6000万元,于去年7月正式下水,投放于渔山列岛海域。这座长82米、宽32米的钢铁平台,超过6个标准篮球场。宁波海发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部负责人辛爱民全程参与了平台从设计到养殖的每一个环节。
他告诉记者,“东海一号”有3个网仓,养殖水深13米,分别养了不同“年龄”的大黄鱼。“我们的网箱用的是高分子材料,不管遇上多大风浪,水体都不会发生变化,大黄鱼游的更畅更安全。”辛爱民说。
不仅如此,平台的压载水舱系统能精准调整平台重心和浮态,具备10米以上的升降能力,保障了平台在拖航、作业乃至抗风暴状态下的安全。还配备了8根长达400米的锚链,其中前15米进行了特殊加粗加固,站在“东海1号”平台上,几乎感觉不到摇晃。
与传统近岸养殖相比,深远海养殖在科技的赋能下,优势更加显著。走进平台的控制室,工作人员李卢国正通过大屏查看鱼群状态、实时水温、水质、溶氧量等数据,从宁波大学水产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便来到“东海一号”养鱼。“日常就是巡查网箱、维护设备,重点是时刻观察大黄鱼的状态,有没有离群死亡的。”李卢国说,打捞起来后,需要第一时间解剖确定死因,排除疾病。“每一次的海上解剖,我们都是在为整个鱼群筑起健康防线。”
“硬核装备+现代科技”搭建起大黄鱼的“训练基地”,在养殖模式上,学习了挪威的分段式养殖。工厂化育苗后,在近岸网箱养殖长到一斤左右,再转移至“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野化训练”。渔山海域独一无二的水质,给大黄鱼提供了绝佳的生态环境。天然的浮游与底栖生物多达300多种,是取之不尽的“深海食堂”,几乎不喂食。
“训练的目标就是让大黄鱼恢复野性、健康生长,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预。”辛爱民道出初衷,近岸养殖常受鱼病多发、水体污染困扰,国家政策也大力支持向深远海进军。渔山列岛海域水文条件得天独厚:水质纯净,能有效抑制鱼病;又有山岛屏障可避风浪,是难得的深远海养殖宝地。
深远海养殖的大黄鱼和近岸养殖的有什么区别?辛爱民答道:“身材更‘苗条’、鱼鳍上翻能接近或者盖住眼睛、肉质蒜瓣状、吃起来更紧实。”这套仿野生驯化模式,预计年产优质大黄鱼可达90万尾,产量400吨,产值约4000万元。随着深远海养殖技术的不断成熟,象山将规划更多的深远海养殖平台,探索建设更多的未来“海上粮仓”。
来源:象山县传媒中心
作者:陈佳雯 郎依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