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由象山打造的全省首个深远海养殖平台“东海一号”迎来丰收季——首批规模化养殖的深海大黄鱼正式批量上市,两万条高品质大黄鱼将通过大型产销签约仪式走进千家万户,填补休渔期空白,也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养殖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当天下午,海洋与渔业部门、养殖经营主体、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及经销商、养殖户等齐聚一堂,见证科研成果的再一次市场化推进。现场,“东海一号”深远海养殖大黄鱼生产主体——宁波海发渔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宁波汇舟海洋渔业发展有限公司及其数十家分销商签订经销合同,深远海养殖大黄鱼将正式进入市场。
去年7月,“东海一号”正式交付,在渔山列岛附近“顶级海钓海域”下水投放,开展养殖工作。该平台采用箱体式结构,长82米、宽32米,海域占地面积相当于6个以上标准化篮球场。
“首批投放了72800多尾岱衢族大黄鱼苗,经过半年多的野化训练,如今到了最美味的时候。”宁波海发渔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盛科科介绍,“东海一号”大黄鱼与其他养殖鱼不同,其养殖环境得天独厚,渔山列岛周边是高盐富营养海域,拥有300多种浮游与底栖生物,是天然的饵料库。“大黄鱼生活水域深度可达13米,不喂饲料,捕食天然饵料为主,它的肉质和泥腥味基本上已经接近野生大黄鱼。”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因为过度捕捞和种群结构退化等问题,东海野生大黄鱼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2007年,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和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大学合作,技术人员在岱衢族大黄鱼原产地岱衢洋采捕到8尾可繁殖的野生原种活体,经保活、驯化和繁育,成功保存了岱衢族大黄鱼种质资源。2009年实现规模化人工繁育,“甬岱1号”岱衢族大黄鱼就此诞生。
经过多年科学培育,目前已充分掌握其繁育及养殖技术,并开发了耐低温、超雄等品种,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
然而,一直以来,大黄鱼在象山的养殖只限于近海,如黄避岙西沪港、高塘岛三门口等。“深远海养殖大黄鱼在宁波尚属首次!”县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标志着我国深远海智能化养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目前“东海一号”平台可年产大黄鱼400吨,计划今年销量达200吨。
活动现场,作为一级经销主体的宁波汇舟海洋渔业发展有限公司营销总监鲍人迟对“东海一号”大黄鱼的销售前景信心十足。“我们已构建线上线下销售网络,线上包括天猫、京东等,线下门店也已铺开,预计一年销售量200吨左右,市场零售价每斤100多元,因规格不同价格有所差异。”他说。
浙江海洋大学教授郑家浪介绍,象山是岱衢族大黄鱼的“老家”,对养殖环境更加适应。且“东海一号”还原了野生大黄鱼的生长环境,在水流高速的渔山海域生长,大黄鱼的“肌肉”得到锻炼,肉质更紧实,口感更好。
“高科技的设备、优质的苗种、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养出了高品质的大黄鱼,这是浙江养殖产业的良性循环。”郑家浪表示,“东海一号”大黄鱼作为人工繁育养殖品种,从科研院所走向市场,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东海大黄鱼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迈入了新阶段。这是“向大海要粮”迈出的坚实一步,是国家战略之需,也是全民共同富裕之需。
来源:象山县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