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水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绍兴全市围绕改造提升888座单村水站任务,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工程完工,截至目前,完工率达91.9%,进一步保障了农村饮水安全,推进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批好经验、好做法。
实施“农村饮用水村级服务点"
提升服务效能
柯桥区农村饮用水村级服务点
柯桥区创新实施“农村饮用水村级服务点”运维服务新模式以应对区内单村供水站点多面广、用水户严重老龄化的问题。利用当地村民“人地两熟”的优势,择优聘用具有水电经验的属地村民作为供水设施运维员,经多次专业培训后上岗。同时推行“一村一人”供水设施运维机制,在8个行政村内设置供水服务点,运维人员入驻村委服务中心,面对面解决用水户的用水问题,提升服务效能,服务响应速度较合作前提升80%,成功打造15分钟农村供水服务圈。
流动“小黄车” 助力“
最多1小时”到达处置
上虞区单村水站——“小黄车”专业化运维队伍
上虞区设置2个农村供水服务站,成立12支“小黄车”专业化运维队伍,分片开展一站式、动态化一日一巡检,做好水源巡查、设备管护、水质检测、工艺调控、故障处置、管网运维、抄表管理等工作,实现从源头到龙头的标准化、专业化管理,保障农村饮用水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
以供水公司数字化管理中心为核心,设立24小时供水服务热线,全天专人值守,流动“小黄车”就近接收预警信息,通过手机短信等叫应模式,做到“发现问题、实时预警、专业处置”的闭环衔接,实现运维管理“最多1小时”到达处置。
深化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
坚持用水矛盾不上交
诸暨市“现场评审会”
诸暨市深化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多途径缓解建管矛盾。
一是工程建设问需于民。通过现场踏看、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开展基层用水需求调研;工程建设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申报立项、建设监督、质量评价、长效运维、水费收缴等事项由群众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有效减少项目推进阻力。
二是工程设计问计于民。创新将评审会搬到村里,征求当地群众对水源选取、水站选址、管网走向、入户布线、消防设施布设等相关意见建议,实现“纸上评”向“现场评”转变,增加项目与群众需求的契合度,真正将服务送达基层“最后一公里”。
三是工程管理问效于民。开展农村供水工程满意度调查,及时了解用水户水量、水压、水质等情况,根据反馈意见及时查漏补缺。向群众普及水站制水工艺、运行情况等,引导群众自觉爱护制水供水设施设备和参与农村供水工程监督管理。
嵊州市破解
山区分散居住点供水难题
嵊州市微型水站
嵊州市根据水源、地理位置和人口分布3项指标,针对人口较少、水源不足的偏远分散居住点,建设微型水站确保群众饮水需求。就近选择符合标准的水源地,通过专属管道将水输送至微型水站,相较单村水站,微型水站在造价、建设时间上分别可节约75%、30%。合理安装配套太阳能、风能电力设备,解决远距离供电安全和水站长期运转电费开销问题,相较单村水站,每年节约村集体电费近6000元。
同时,微型水站工艺升级为陶瓷膜纳米孔过滤,使用臭氧净化技术,不添加次氯酸钠药剂、聚合氯化铝混凝剂等,出水观感清澈、口感鲜甜,且单站平均节约药剂费用约2万元。配备智能远传水表,引入流量监测及信息报送系统,极端情况下可及时将相关信息推送至应急指挥中心,水质突变等应急情况巡查处置时间最长 24小时降至1小时。
拼装式钢结构房水站
新昌县拼装式钢结构水站
新昌县针对单村水站多、上山难等问题,采用拼装式钢结构房建设单村水站,钢结构房具有结构轻、不易变形、占地面积小等特点,相比于传统模式的施工成本可减少约20%,施工周期可缩短30%左右,非常适合道路不能通达的山区水站建设。此举解决了传统建筑材料上山搬运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