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绍兴解放北路的青石板还泛着晨光,空气中已经飘起了诱人的葱油香。老字号“同心楼”门前,队伍早已弯成了贪吃蛇。这家1950年开业的老店,凭着一口“葱煎馒头”让无数食客心心念念。这个五一,绍兴“戏卷全城”让人纵享视听之外,老字号的美味也让诸多游客慕名而来、流连忘返。
“出锅了,出锅了!”人群中,有游客拿起手机记录。只见阿姨麻利地给生煎包刷上一层金黄菜籽油,再撒上一把翠绿葱花,滋啦一声,香气瞬间炸开。这已经是今早第三十六锅包子了。
在同心楼前,湖南来的游客小张刚接过生煎包,便往嘴里塞了一个,被烫得直哈气,还不忘拍照记录。一口包子,开启了他逛吃绍兴之旅。
能让食客如此痴迷,自然有它的门道。同心楼的肉馅,用的是每天凌晨现杀的本地猪肉,五点准时送到店里;面皮则混合两种五得利特精面粉,按独家比例调配,既松软又带韧劲。
后厨里,八个师傅分工明确,揉面、包馅、煎制一气呵成,生煎包在铁锅里转足三圈,确保每一只都金黄酥脆。五一期间,生煎包销售轻轻松松就能破万只。
顺着香气往前走,位于府横街与仓桥直街交叉口的“望江楼”同样热闹。这里的“喉口馒头”堪称包子界的“一口闷”——半发面的皮子裹着肥三瘦七的猪肉馅,小巧玲珑,鲜香多汁。
自去年“望江楼”这一老字号重新回归后,这口老绍兴人心心念念的味道又从记忆深处复苏了。
记者打卡时,看到楼上楼下已坐得满满当当,绍三鲜的醇厚、茴香豆的咸香、霉千张的“臭”名远扬,还有干菜毗猪肉的油润,不少游客直呼“绍兴人太会吃了!”
绍兴的老字号里面,有能现吃的,当然也有能捎回家的。这个五一,酱油和黄酒依然受宠。
在鲁迅故里的松盛园酱园,上海来的汪女士正拿着筷子研究酱油的“挂壁度”。“这浓稠度,简直像巧克力酱!带回去烧红烧肉,我妈肯定喜欢吃。”63岁的老师傅吴光忠笑着揭秘:“我们酿酱油,讲究‘春曲、夏酱、秋油’,黄豆得晒足180天日光浴。母子酱油更费工夫,得用去年的老酱油当‘引子’,慢慢养出来。这种酱油颜色深、味道甜,本地人最爱拿来腌酱瓜、酱鸭,香能飘半条街。”
说到绍兴特产,自然少不了黄酒。黄酒小镇的百岁堂门店里,游客们正围着“太旨黄”特型黄酒挑挑选选。这款由浙江中医药大学和百岁堂联合研制的养生黄酒——太旨黄特型黄酒备受欢迎,一年能销近百万。百岁堂酒业总经理山柏明谈起老字号的传承,眼里闪着光:“老手艺不能丟,但也得创新。就像这黄酒,老缸酿新方,才能让年轻人也爱上这一口。”
今年5月1日,《绍兴老字号保护与发展条例》正式实施,成为国内第三个以立法形式守护老字号的城市。《条例》从技艺传承、知识产权保护到文化融合,为老字号注入新动能。很欣喜的看到,绍兴老字号能被一代又一代的人所喜欢,它们不仅是商业遗产,更是活态的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