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年度浙江省“五水共治”优秀市县名单公布,北仑第十次捧起"大禹鼎",成为全市首个获评“一星金鼎"的县(市、区)。
“大禹鼎”是浙江省“五水共治”最高奖,累计4至6年获评“大禹鼎”的,授予“大禹鼎银鼎”;累计7至9年获评大禹鼎的,授予“大禹鼎金鼎”;累计4年及以上获得“大禹鼎金鼎”的,才可升格为“大禹鼎一星金鼎”。
从2014年首夺“大禹鼎”,到如今“一星金鼎”加冕,北仑用十余年时间,完成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转身,谱写了一首治水兴城的壮丽诗篇。
杨云中 摄
北仑如何赢来“鼎鼎”大名,一起来看。
源头治理,筑牢水环境根基
走进北仑台塑台化园区的中央控制室,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各项水质数据——COD、氨氮、总磷等关键指标一目了然。
"这套系统就像园区的'智慧大脑',让每一滴水的去向都清晰可控。"生态环境分局水环境科科长鲍立峰介绍道。
2024年,该园区投入1600余万元实施数字化升级工程,在7座污水站和8个雨水外排口安装pH传感器、流量计及高清摄像头,实现从"末端监测"到"全过程管控"的跨越。同时,园区整合物联网监测数据,构建水环境动态模型,一旦某处水质异常,系统10秒内即可锁定污染源,并通过智能算法自动生成处置建议。这一创新举措让该园区成功入选第三批“污水零直排”省级星级园区培育名单。
台塑台化园区
在这片临港工业热土上,治水人用智慧与汗水,书写着"碧水绕城"的生态答卷。住宅小区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切实改善居住环境;沿街店铺的餐饮集聚区通过截污纳管,实现整治再提升;管道机器人赋能雨污水管网检测,构建“海-陆-空”科技治水体系......
2024年,北仑区完成投资8100余万元,开展工业企业分质分流、六小行业整治、住宅小区雨污分流、清水环通等水环境治理工程89项,持续推动返劣水体动态清零,以系统思维织就了一张立体治污网。
全省首个区县级水质监测AI人工智能实验室
在智能治水领域,北仑也已然走在前列。不仅成功建成并投用了全省首个区县级水质监测AI人工智能实验室,北仑生态环境分局监测站更在2024年被列为全国首批首个区县级地表水智能分析实验室测试单位。
此外,北仑区还精心打造了“智能治水”大数据平台,将全区的水质监测、污染源管控、河道治理等多维度数据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实现了治水工作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为区域水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从"浊水治理"到"清水润城",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绣带",北仑的治水之路,也在奔流中愈发清澈,在奋进中更显活力,奏响了人与自然、城市与生态、发展与绿色和谐共生的交响曲。
河海共治,绘就全域美丽画卷
清晨的小浃江畔,晨练的市民三三两两漫步在滨水步道上。市民张阿姨感慨:“十年前,这条河还是黑黑的,现在成了‘网红打卡地’,连白鹭都回来安家了。”
2024年,这条见证北仑发展的母亲河荣膺全省“幸福母亲河”称号,成为北仑河海共治的最佳注脚。
小港浃江两岸
小浃江的蜕变始于一场系统性的“生态手术”。北仑投资3.2亿元实施“水下森林”工程,种植苦草、狐尾藻等沉水植物26万平方米,放流鲢鳙鱼苗50万尾,构建起完整的水生态系统。沿岸6个街道同步推进系统整治,关停改造排污企业,新建生态护岸。
如今,这里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串联起4个亲水公园、7处文化景观,成为市民休闲的“城市客厅”。
小浃江河道美化
这样的幸福图景正在北仑全域铺展。2024年,全区创建市级幸福河湖4条、美丽河湖3条,高品质水美乡村5个、美丽河湖片区2个、打造河湖网红风情点4处。
在春晓街道,三山溪通过“生态沟渠+人工湿地”改造,变身“会呼吸”的生态廊道;
梅山湾畔,20公里滨海绿道如丝带般蜿蜒,将红桥、沙滩、湿地等珍珠般串起,构成15分钟亲水生活圈。
向海而生的北仑,在海洋生态修复上同样不遗余力。梅山湾蓝色海湾整治工程累计投入约12亿元,修复砂质岸线2252米,建成32.4公顷的"万人沙滩",形成20.8公顷湿地。通过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协同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岸滩环境整治和海岸带生态减灾,实现了海洋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
梅山湾蔚蓝海湾 郑凯侠 摄
水清岸绿引“客”来,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为北仑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吸引大批南迁候鸟前来北仑越冬,鸟类种类增至近百种,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等珍稀物种;
实施濒危物种——镇海棘螈抢救性工程,成功实现野外放归超3500尾;
建立起了全国首个可视化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数字管理系统”,对750余种海洋生物、鸟类、植物等类群进行动态监管......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
综合施策之下,北仑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成果也为更多人所关注。2024年,北仑区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梅山湾美丽海湾建设成果也获央视《新闻联播》等多次报道,一项项荣誉彰显了北仑区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卓越成就。
北仑用十年时间证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可以相得益彰,每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海湾都承载着城市记忆,站在新的起点,这幅河海共治的生态画卷,正在东海之滨徐徐展开。
全民参与,凝聚治水强大合力
3月17日,在2025年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及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现场观摩活动上,宁波钢铁有限公司、岩东污水处理厂作为“新老四类”开放单位中的典型代表“开门迎客”,让来自全国各地的生态环境系统的专家和媒体记者们体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绿色之旅”。
岩东污水处理厂“开门迎客”
在白峰街道峰城社区,西大河边的生态河埠头里正在召开“埠头治水听证会”。社区党支部书记周宁拿出手机,向居民展示整改前后的对比照片:“大家看,昨天小区网格服务群有居民反映河道有漂浮物,今天早上就已经清理完了。”这种“居民提、大家议、马上办”的机制,让治水工作真正走进了每一位百姓心里。
这样的治水故事在北仑比比皆是,如今,治水不仅是工作和责任,更是全民参与、共护家园的新风尚。十年来,北仑创新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履责、公众参与”的三维治水体系,推动治水从“政府独奏”向“全民合唱”转变。
北仑水环境之美 梁善浩 摄
在机制建设上,建立“三级河长+民间河长”双轨制,491名各级河长常态化巡河,2024年全年查处并妥善处置河湖违建问题、水体污染问题等重大问题32起;
在队伍建设上,“红领之家”“护河联盟”等18支红领党员志愿服务队伍认领包干区域重点河湖,引领亲水护水新风尚;
在多方联动上,北仑区各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责,例如2024年以来生态环境分局积极策划“海湾清湾联盟”行动,累计出动3186人次清除海湾垃圾493.34吨,区水利局定期开展“清网”行动,清除地笼网1万余只、沉船6条,清理河岸垃圾100余吨;
在数字赋能上,北仑以“甬水美丽”等线上平台为载体,发动居民志愿者开展河面巡查、垃圾打捞、亲水护水行动等活动42场,覆盖上千人次,充分调动公众参与自主性和积极性.....
通过这种全民参与的方式,北仑区不仅解决了河湖水环境问题,还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治水护水的良好氛围,为水环境的长效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如今的北仑,治水成果正转化为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94个亲水活动圈让推窗见绿、出门亲水成为生活常态,15分钟亲水圈覆盖率达85%,水清岸绿的生态福祉惠及千家万户。
来源丨记者 周佳贝 通讯员 董沙沙 刘唐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