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这里学书法、做手工,还能跟着老师去户外活动,这些公益课程不仅免费,连接送都有老师帮忙。”家住宁波市镇海区新晨社区的孟女士说道。作为一名外贸公司主播,周末正是孟女士最忙碌的时候,“有了家门口青少年宫,我们放心多了!”
作为宁波市民生实事项目之一,“家门口青少年宫”建设以“普惠、便捷、精准”为关键词,在全市铺开一张覆盖城乡的青少年校外教育网络。
今年以来,“家门口青少年宫”建设持续深化,以普惠性校外教育服务为核心,尤其针对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子女,通过定制化服务、灵活化管理和公益化供给,让教育关怀真正融入城市“毛细血管”。
定制教育服务! 从“最后一公里”到“最近一百米”
每到节假日,“出笼”的孩子们何去何从成了家长特别是“新就业群体”家长的困扰:周末和课后孩子去哪里?
近两年来,“家门口青少年宫”作为市县两级青少年宫校外教育服务的延伸,让广大青少年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校外教育和实践活动资源,而这些校外教育资源因质量高且收费低,成了广大家庭的最优选择。
“有一些新就业群体家长,他们工作时间不固定,孩子托管需求紧急又灵活,所以我们推出了‘周末一日托’服务,为他们‘量身定制’。”北仑区家门口青少年宫负责人、春晓分宫主任蒋巧娜说道。
“家门口青少年宫”一般设置在青少年相对集中、就近就便前往、安全措施到位的场所,比如青年之家、社区(园区)配套服务空间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
蒋巧娜介绍,目前北仑超80%的街道已开设家门口青少年宫,针对新就业群体工作时间不固定的特点,北仑特别推出了“周末一日托”服务,用“随时可托、按需参与”的模式服务新就业群体,“家长早上把孩子送到青少年宫,晚上接回,期间课程、餐食全由我们包走,成为家长们的‘救急站’。”蒋巧娜说。
从“普惠供给”到“双向奔赴”
每逢周末,镇海区新晨社区家门口青少年宫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孩子们围坐一起,采风绘画,这些公益课程几乎场场爆满。
“我跟孩子爸爸平常周末都忙,很少有机会陪孩子,她去家门口青少年宫上课,可以接触优质素质教育,也可以去户外放松。”网络主播孟女士说道。
公益属性是“家门口青少年宫”最鲜明的底色。在宁波,“家门口青少年宫”围绕社区少先队建设和青少年德育、体育、美育、劳技、自护、科技、艺术等能力和素质培养需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各类课程和公益活动。
其中,不少“家门口青少年宫”开设了“职业体验课”,镇海区青少年宫副主任王巧莲介绍:“我们带孩子们参观顺丰站点、外卖配送中心,让他们亲眼看到父母如何用双手创造价值。”在一些“送单模拟挑战”“快递分拣竞赛”中,孩子们从父母的职业中读懂了责任与坚韧,学到了“榜样力量”。
此外,各地“家门口青少年宫”还根据各地的地域特色,推出“一宫一品”课程。镇海区借助周边高校的资源,开设了科创课堂,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探索热情;宁海县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了“二十四节气”特色课程,让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象山县引入非遗鱼拓技艺体验课程,让青少年领略本土非遗文化的独特韵味。
“我们不仅要解决‘有没有’,更要追求‘好不好’。”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联合企业开设职业启蒙课程,帮助孩子们树立“劳动创造价值”的信念。目前,宁波市已建成“家门口青少年宫”点位超百家,从“无人看管”到“有人护航”,这些遍布社区街角的青少年宫,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托举起“带娃不慌”的安心感。
来源:团市委学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