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儿在林间水边栖息嬉戏,吸引众多观鸟爱好者驻足拍照,大家使用长焦装备拍鸟,被戏称为“打鸟”。
“国宝”彩鹮惊现余姚河姆渡。“打鸟”爱好者 陈丰/摄
河姆渡的先民也爱鸟崇鸟,没有照相机的他们,把日常用具做成鸟的造型,一起认识【鹰形陶豆】。
雄鹰展翅:在“豆”上,自由飞翔,距今约7000年~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地区,活跃着一支古老的文化,这里的先民我们叫他们“河姆渡人”。
他们总能看到威猛自由的雄鹰从上空掠过,他们崇拜飞鸟,向往天空,也想给鹰“留个影”。
于是他们把盛放食物的陶豆,塑造成鹰的形象,这件鹰形陶豆的盘口两端,对应有鹰头和鹰尾的造型。
两边各有一只翅膀整体好像展翅欲飞的雄鹰。
如此别致的造型既写实又抽象,反映了河姆渡时期,原始先民的思维与信仰,今人视之又是一件艺术珍品。
河姆渡先民“打鸟”, 纯手工,全“高清”,在博物馆中与鹰形陶豆一同展出的有个“撞脸”牙雕,应是一件河姆渡文化的装饰品的残部。
鹰头特征被特意放大勾喙、眼睛、羽毛……线条清晰流畅,显示了先民的高超的手工技艺,与“抽象”审美,在河姆渡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中鸟的图符始终处于,原始艺术创作的核心位置。这里的先民一方面喜爱鸟的美丽灵动,另一方面则是对鸟的崇敬,让鸟幻化为图腾,为他们“代言”,此前《文博日历》就介绍过,一件河姆渡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
精细雕刻的画面中,两只鸟长着钩喙(huì)昂首望天,仿佛在引吭啼鸣,蝶形器边缘做衬托的是线条流畅的羽状纹。
豆,最早是一种“高脚盘”,黄豆、绿豆、花生豆、土豆、扁豆、咖啡豆,我们印象中的“豆”大多是植物、食物。
“豆”的甲骨文示例,可以说是很“写实”了。“豆”的甲骨文长这样,是一个象形字,表示一种盛放食物的“高脚盘”。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八角星纹彩陶豆。山东博物馆藏
豆分为有盖、无盖两种,它的出现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战国彩绘朱雀攫(jué)蛇漆豆。安徽博物院藏
两周时期,青铜豆逐渐成为重要的礼器,与鼎、壶等配套使用,还有“无豆不成礼”的说法。
清青玉人物飞禽走兽纹豆。故宫博物院藏
春风吹拂数千年,雄鹰乘着浩浩东风,在我们的心上,勇敢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