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14年辅警,获得72面锦旗、11封感谢信,就问你服不服?
鄞州公安分局五乡派出所辅警朱宏伟,就是这样一个被认为有“魔力”的人,用脚步踏出民生温度。他将自己的青春扎在了街巷里,以热情、用心助民解忧赢得“真心”。正因如此,他身上发生了许多看似偶然却充满必然的温情故事。
他的“魔力”还体现在寻亲上。帮近20个离散家庭重续前缘时,他像修复古瓷的匠人,在残缺的记忆里寻找血脉纹路。调解疑难纠纷时,他又成了自带“信任加成”的润滑剂。一句“卖老朱个面子”常让僵持的双方松了眉头……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年复一年的琐碎,但这些“鸡毛蒜皮”在老朱手里都成了要紧事。当被问及“凭什么让群众送这么多锦旗”,这个不会念咒语的“魔法师”只是拍拍裤脚上的尘土:“哪有什么魔法,只不过是把街坊的事当自家事办!”
人生第一面锦旗
背后的“用心法则”
4月10日上午,当小编在五乡派出所会议室见到朱宏伟时,他正忙着电话寻人。一名男子醉酒报警,称有人要害他,到了派出所又称工作人员也要害他。
“我们怀疑他生病了,在帮忙找他的家属,希望他们能带他去检查。”朱宏伟说,可惜一个早上忙下来,打了十几个电话,直系亲属“失联”,旁系又称做不了主。“为今之计,只能先将他送往戒酒中心,先把酒戒了,每天喝得烂醉如泥总不是办法……”
朱宏伟今年45岁,是一名新宁波人。他的老家在台州临海,1992年时就随同父母来甬承包农田搞种植业。2000年,他又来到五乡,将青春挥洒在这片土地上。因为向往帅气的警服,2011年3月他加入公安系统,成为五乡派出所一名辅警。
他人生的第一面锦旗,也是这一年获得的。“那是我刚工作半年时,晚上7点左右巡逻到村口,看到有人推着电瓶车出来,形迹可疑,就上去盘查了。一查,果然是偷来的车。”朱宏伟说,将被盗车物归原主后,他就收到了锦旗。这份“意外之喜”也坚定了他的信念——为老百姓办事要多“用心”!
从那以后,朱宏伟跑得更勤了,14年间踏遍五乡每个村,收获的“感激”也越来越多,激励他更加努力为民服务。
“五乡这边,本地人走失,只要照片发上来,不敢说全部,大多数我有数。”说话间,朱宏伟指了指自己的脑袋。一旁的同事朱丽霞插话道:“老朱是‘线下红人’。他进村,认识的人可多了,所以寻人、寻亲都很厉害。而且大家也喜欢找他帮忙,他很‘用心’。”
朱宏伟的“用心”,小编也感受到了。
他有一部特殊的手机,里面有一堆“稀奇”的图片——每张图片上半部分是地图,下半部分是人物照片,上面还有诸如姓名、家属联系方式等备注。这是朱宏伟自己做的,他说:“图片里的这些人,都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他们中,有些是年纪大了,要么就是患病,比较容易出事。制作这个,就是为了方便寻人。”
此外,朱宏伟的微信好友列表藏着一个“秘密”——密密麻麻的联系人备注信息,全是他处警时救助过的病人及“弱势”人员。如今他仍不时接到外地打来的求助电话。
小李(化名)就是他这份特殊“名单”中的一员。有一年,朱宏伟在上山救助两名被困老人时,意外受伤——左手腕骨折。感觉还撑得住,谢绝上级发出的“休息令”,朱宏伟打上绑带后照常来所上班。然后他就接到了一家宾馆打来的报警电话,称一名住宿男子疑似发病,在砸东西。
朱宏伟打着绑带和同事一起赶去现场。这样“稀奇”的出警,也让小李开了眼。而经过一番倾诉开解,他的情况也有所好转,开始和朱宏伟有说有笑。见此,朱宏伟建议他前往医院就医。小李答应了,见朱宏伟打着绑带还在为他的事忙碌,心里实在过意不去,于是扶着他上了警车,然后一起在车后排“嗨聊”。受助者感觉瞬间换位了!
更“稀奇”的一幕还在后面。到了医院,医生看到一名年轻人扶着打绑带的辅警到来,立马开口提醒:“你哥哥手骨折这个病,要去其他医院治!”经过解释,医生才知道闹了个“乌龙”,原来要就医的是小李。不过,他也为两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啧啧称奇。
朱宏伟的“用心”还体现在救助老人上。2021年时,他们发现了一名离家出走至宁波的郑州老人。因双方语言不通,“鸡同鸭讲”了3个多小时,朱宏伟终于“捕捉”到了关键信息——老人所在村子。于是,他立即上网查询,后又联系那边进行核实。在送老人上火车时,他手写数张纸条递上,上面全是出行提醒信息——到哪下车,该换什么车,遇到麻烦找谁……
寻亲达人老朱
“心灵破冰”有能耐
基层跑了14年,“人头熟”还帮朱宏伟赢得了“寻亲达人”的头衔,并且收获了大量锦旗。
就在4月3日下午,来自江苏的陈师傅(化姓)等人找上门,希望找到失联的堂哥。他的父亲在宁波长大,有8个兄弟姐妹,后因工作迁往江苏,断了联系。这一断,就是66年。民警查询户籍信息,找出“目标人物”,然后委托朱宏伟前去见面核实并沟通。
确认对方是陈师傅的堂哥后,朱宏伟详细了解当年“断联”的原因,并进行沟通劝说。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当事人同意见面。就这样,66年的漫长等待,终于在此刻画上圆满句号。
“我经手的案例多数是这样的:早年间因为某些事,双方一言不合闹翻了,从此老死不相往来。年龄渐长时,回想往事,觉得自己年轻时不懂事,渴望一笑泯恩仇,再续前缘。”朱宏伟说,寻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找人是“第一难”,“第二难”就是破除心结。
他告诉小编,帮人寻亲他也碰壁过。事后自我反省,就是没有成功破除当事人的“心中坚冰”。对方选择不原谅,最终这份“前缘”没有续上。“所以,后来我给他们做思想工作时,一直强调要真诚待人,有错就要认,挨打要立正!这才是和解的根本之道。”朱宏伟一再强调“心灵加码”的重要性。
“千里寻亲喜相聚 无私援助好公安”,这是3年前祖籍云南昭通的小王(化名)送的锦旗。这背后又是一个朱宏伟“心灵破冰”的故事。
挨了父母“唠叨”,创业失败后的小王觉得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从此不再与家里人联系,成了“失踪人口”。少不更事的小王没想到他的“激进之举”给家人带来了多大的伤害——这一“断”就是10年,分离之苦让双方都备受煎熬。
后来,多方寻子无果的两位老人后来获悉小王在鄞州五乡出现过,于是连夜赶来寻求帮助。朱宏伟接下这份寻亲“差事”后,各处走访终获联系上小王,也获悉了他的“心结”。
“我当时就劝他,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而且他爸妈生病了,尽孝要尽早,不然会后悔的……后来我们又聊到了‘催婚’的话题,我就拿自己‘开涮’,把他逗得笑眯眯的……最后我又拉来老板和老板娘当说客,添了一把柴,总算把他劝服了。”朱宏伟说,其实小王需要的就是一个“台阶”。他也思念父母,几年前偷偷回过老家,但只是远远看了一眼就转身离开了。
“我给他制作一个‘台阶’,然后告诉他,见面时什么也不用多说,拥抱一下就好了。对他父母,我也是这么交代的。因为他们的心里话,我早帮他们转达了,有些事要‘难得糊涂’。”朱宏伟说,当小王张开手臂的瞬间,他母亲佝偻的背突然挺直了。这个迟到的拥抱,令人想起孩子幼时扑向自己的模样,老朱也悄悄抹了把眼角。
类似的寻亲故事还有很多。这些年来的街巷奔走,磨破了鞋底,也磨出了朱宏伟的“战绩”——帮近20个家庭成功再续前缘。
他的“魔力”就在行动上:面对寻亲者,不讲大道理,只说实在话——替倔老头递根烟,给赌气的小辈讲自己年轻时的糗事,把双方憋了几十年的“对不起”“我想你”翻译成家长里短的唠叨。
六十六年的等待也好,十年的心结也罢,那些被岁月冰封的亲情,在他手中如陶土般重塑,一点点回暖、弥合。有人问秘诀,他摆摆手:“哪有什么解码?不过是把人心当老物件,得顺着纹路擦灰。”
老朱的能耐,大概就是让那些扎在时光里的刺,慢慢长成牵住缘分的线。
有难事就找他
“卖老朱面子”非空话
“老朱,我家灯坏了”“老朱,我家进蛇了,吓死了”“老朱快来搭把手,帮我换轮胎”……14年来,大家混得很熟,朱宏伟俨然成了群众自家人——有困难事就毫不犹豫地招呼他帮忙。
就这样,朱宏伟被动掌握了诸多“技能”——抓蛇、修灯、燃气具排查、电动自行车维修、汽车换胎……“搞不定的事,就喊老朱!”群众越是信任有加,朱宏伟为民解难的动力就越足,往往事半功倍。
老朱有“魔力”,各种民生“疑难杂症”到他手中,得到有效解决。
26岁贵州小伙小王(化名)与家中老父闹翻后来甬打工。年轻气盛的他很快挨了社会的“毒打”,工作之路并不顺利。因手头拮据租不起房,小王夜宿网吧,并且一住就是几年,身体变得越来越糟糕。
网吧老板很无奈,直到遇到巡逻的朱宏伟。朱宏伟与小王沟通后,才知道他的苦楚。“我当时就劝他了,这样并非长久之计,而且长期住网吧,睡不好很伤身。”朱宏伟说,多次沟通后,他做通了小王的思想工作,并且送他去了亲戚家,重新开始生活。
谁料,没多久又闹了矛盾,小王跑回网吧。网吧老板答应“卖老朱面子”,让他继续借宿。朱宏伟获悉后,再次化身人生导师,以“家”作为切入点,以“回家养好身体”引发共鸣,不断开导。见对方有所意动但又放不下面子,朱宏伟瞬间心里有底了,这事他在行。于是,他悄悄联系小伙父亲,双方沟通好后,给小王来了一个“惊喜”——父亲突然上门接孩子回家……
朱宏伟的“面子”,在处理矛盾纠纷时,同样好使。尤其当老朱是矛盾双方的共同“熟人”时,更易达成和解。
前段时间,五乡派出所就接到过这样一起警情:楼上宾馆,楼下烧烤店,再加上店主好唱歌,噪音扰民纠纷出现了。宾馆老板找上门理论,结果遭反怼,双方闹得很不开心。一勺子冷油泼过去,瞬间由言语纠纷升级成了肢体冲突,并且一方还有孕妇。
这起纠纷调解了很久,始终得不到解决。最后还是朱宏伟出马,再次当起“调解员”。在“调解办”还未出现时,朱宏伟就是所里的兼职调解员,尤其擅长调解“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纠纷。顺便提一句,他最新的一面锦旗就是一名女子送的。
朱宏伟接手这一棘手警情后,马上打电话过去沟通。对方一听是“熟人”老朱,说话的语气都温和了几分。之后他不断上门劝说、做工作,矛盾双方终于松了口。“最后调解时,一个说‘卖我一个人情’,一个说‘卖我面子’,然后达成了赔偿。”朱宏伟自嘲,自己的“面子”有些时候挺值钱。
事实也是如此。老朱的“面子”,是街坊用信任编织的温情纽带。从修修补补到解开心结,他像块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砖,总能把生活的裂缝补得暖烘烘。这世上或许没有超人,但有一个手机24小时开机的朱师傅,一双手能修灯泡也能抚人心——日子再难,总有人为你点亮一盏守望的灯。
“我家孩子前段时间在‘吐槽’我,说我总在那炫耀——‘隔三差五新闻上就有你的名字’。其实我知道,他是在夸我,认为我踏踏实实给老百姓办事,做得对。”朱宏伟说,来自孩子的肯定,对一名老父亲来说,才是最大的表扬!
14年,72面锦旗、11封感谢信——老朱走过的路,早已比五乡的街巷更长。这条路上没有“魔法”,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温度……老朱的“魔力”,本质上是基层治理中“人情温度”与“制度理性”结合的一个真实缩影!
来源:鄞州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