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出清明特别节目:“山河作证”!节目聚焦了余姚红色抗日故事,让我们一起跟随央视镜头,重温红色故事!
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
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俯视图
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位于梁弄镇。
1942年7月,中共浙东区委员会成立后,逐步开辟、创建了浙东抗日根据地。1943年4月下旬,浙东抗日武装攻克余姚梁弄伪军据点,控制了四明山区。同年8月,三北游击司令部和浙东区党委机关分别进驻梁弄镇晓岭街和横坎头村,梁弄成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浙东抗日根据地以四明山为中心,面积2万余平方公里,人口400万,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十九块解放区之一。
横坎头村全貌
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包括中共浙东区委旧址、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治部旧址、浙东敌后各界临时代表大会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旧址、《新浙东报》社旧址、浙东银行旧址、浙东鲁迅学院旧址等,构成了一个以区党委旧址为核心,包括党、政、军、金融、新闻、文化各个方面的浙东革命史迹旧址群,完整地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浙东抗日根据地在政治、军事、文化及政权建设等方面的历史足迹。
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旧址
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旧址
1944年8月,浙东第二次反顽自卫战结束,浙东解放区开始进入大发展阶段。1945年1月,浙东区党委和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决定,在原浙纵教导大队的基础上,成立浙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简称“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浙东抗日军政干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浙东根据地基层排以上党政军干部。干校编为一个大队,下设1个军事队和1个政治队,学员来自基层的军事干部,还有一部分从上海、杭州及浙东各地来的青年学生。旧址内还留有当年新四军战士绘制的壁画数幅,其中一幅题为“到宁波去”画着一队新四军战士背包荷枪,向宁波进军的英姿,表达了战士们抗战到底,解放浙东的必胜信心。
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画在余姚梁弄横坎头墙上的宣传画——《到宁波去》
夏王宅抗日十五英烈墓
夏王宅抗日十五英烈墓
夏王宅抗日十五英烈墓位于马渚镇全佳桥村夏王宅自然村。
朱敬之
童遵孝
1943年12月22日,余上自卫大队第二中队在夏王宅村附近山上执行任务时,与从余姚县城出来抢粮的日伪军遭遇发生战斗,敌人水陆并进,敌我力量悬殊。第二中队奋力还击,边打边撤至临山区汪家岙湖田。夏王宅战斗中,朱敬之、钱索等15位同志壮烈牺牲。他们在战斗中展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虽遇强敌仍顽强抵抗。战后,当地群众将烈士遗体合葬。夏王宅战斗彰显了抗战志士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和崇高气节。
夏王宅战斗中牺牲的余上县大队二中队文化教员童遵孝烈士亲笔题词
1958年,当地政府重新修缮烈士墓并立碑纪念。1983年12月余姚县人民政府对墓地进行了修缮。
相公殿战斗纪念碑亭
相公殿战斗纪念碑亭
相公殿战斗是新四军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浙东对日军的首次战斗。1941年6月18日,日军30余人从余姚县庵东据点出发袭扰相公殿。刚从浦东渡海南下登陆余姚北部的淞沪游击队第5支队第4大队,在5月10日南渡的“宗德指挥部第三大队”配合下,迅速赶往相公殿附近路边设伏。当日军进入伏击圈后,游击队发起攻击,打死打伤日军各8人,迫使日军弃尸逃回庵东,而游击队无一伤亡。
相公殿战斗遗址
6月25日,日军再度进犯,又遭游击队迎头痛击。相公殿战斗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振奋了浙东人民的抗日信心,拉开了创建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序幕。
来源: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余姚市委党史研究室
图片由余姚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