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湾南岸的潮涌声中,坐落着一座以“慈孝”命名的千年古城——浙江慈溪。这里不仅是秘色瓷的故乡、围垦精神的发源地,更是一片被诗性浸润的土地。
自初唐虞世南以一首《蝉》道破中国文人的精神风骨,到现代袁可嘉以九叶诗派架起中西诗学桥梁,慈溪的诗歌文化始终如越窑青瓷般,在烈火中淬炼出独特的光泽。
千百年来,3000余首诗词在此诞生,陆龟蒙笔下“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秘色瓷、杨简歌咏的金沙冈、潘景义描绘的“上林湖畔尽游人”,共同构建起“东南诗薮”的文化地标。
当新时代的号角吹响,这座创新之城以“中华诗词之市”为帆,让古典诗韵与智能制造共振,让青瓷碎片与数字诗篇交响,书写着崇文尚诗优良传统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的华章。
虞世南故里。通讯员供图
慈溪北倚杭州湾,南拥翠屏山,境内河网密布、湖泊星罗。唐代诗人陆龟蒙在《题慈溪张丞壁》中描绘的“维舟红叶时”,宋代杨简《慈溪金沙冈歌》咏叹的“贴天衮衮白云里”,清代诗人方翔藻泛舟于灵绪湖上,写下诗句“摩诘诗中画,桃源腊后春”,皆印证了这片土地“山水皆可入诗”的特质。
鸣鹤古镇的白墙黛瓦、上林湖的秘色波光、五磊山的梅海云霞,构成天然的诗歌创作场域。特别是上林湖越窑遗址,作为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之一,其出土的青瓷残片常带有题诗刻铭,形成“瓷中有诗,诗中有瓷”的独特文化现象。
文脉传承在这片土地上从未间断。公元7世纪,虞世南以《蝉》开创“初唐五绝”典范,其“居高声自远”的意象,既是对儒家君子人格的诗化表达,也奠定了慈溪诗歌“重气骨、尚风雅”的基调。
宋代鄞县县令王安石还曾为慈溪孔庙撰写《慈溪县学记》,系统阐述了通过学校教育培养治国人才的理念,强调“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至清代,“白湖诗社”在鸣鹤古镇兴起,叶氏兄弟编纂的《白湖集》收录诗词111卷,形成了以竹枝词记录风土民情的风尚。这种跨越千年的创作接力,为慈溪赢得了“东南诗薮”的美誉。
作为围垦而成的移民城市,慈溪吸纳了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海洋文化的精华。这种文化交融在近代愈发显著,为慈溪诗歌注入了独特气质:徐雉、应修人等湖畔诗人将革命理想融入新诗创作,袁可嘉在《母亲》中展现的“傲骨铮铮的生存之力”,皆折射出移民城市特有的文化包容性与创新性。
书法家写诗词活动。通讯员供图
诗歌不仅是慈溪的文化名片,更是塑造城市精神的重要力量。自唐代县学设立“诗礼传家”的训导,到当代“中华诗教示范学校”建设,诗教传统已融入城市血脉。
育才小学晨课诵读的童谣韵律,匡堰实验学校青瓷瓯乐传习的叮咚声响,孙家境村农民诗社的质朴诗行,共同编织出“崇文尚德、创新务实”的城市品格。更具创造性的是“诗意慈溪·百村百诗”工程,通过诗人驻村创作、影像记录、吟诵传唱等方式,为百余个村落定制诗意档案,让每块土地都生长出自己的文化年轮。
在千年文脉的浸润下,慈溪的企业文明建设也以独特方式诠释着“一个企业就是一座文明灯塔”的时代内涵。
方太集团通过“我陪孩子读经典”等项目构建出家庭化传承场景;劳特公司组建的水上救援尖兵团队,在惊涛骇浪中演绎着“见义勇为”的当代侠义精神;中兴精密研发的“云订餐+人脸识别”系统,让“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古训转化为可触摸的科技实践;公牛集团累计捐赠超5亿元支持社会公益,用行动诠释国民品牌的担当;中民艺轩发起“粮山变形计”助农项目,帮助贵州安龙、四川布拖农户创收4000万元,让共富理念扎根山海协作……
这些实践,让典籍中的“义利并举”化作车间机床的轰鸣、救援冲锋舟的浪花、西部粮山的笑颜,在当代续写着文明传承的鲜活篇章。正如慈溪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出版局局长方丽川所言:“我们持续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活化的新路径,希望激活的不仅是诗词歌赋,更是深植于城市历史记忆的文化基因。”
诗词文化进企业。通讯员供图
在文旅融合的时代浪潮中,以诗歌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还成为激活城市经济的重要IP。
2024年,慈溪以真金白银扶持夯实文化IP根基——青瓷文化产业扶持政策首次兑现196万元资金,惠及9家企业和32名匠人,13所学校挂牌青瓷文化特色教育基地。这种精准滴灌的模式,让传统技艺从作坊走向产业化。
慈溪还深谙“以赛育才、以展兴业”的融合之道。2024年第三届青瓷技能操作比武吸引不少匠人同台竞技;在同年第十二届“大地杯”中国陶瓷创新与设计大赛上,慈溪选送的60件(套)青瓷作品斩获2个特等奖、15个金奖、25个银奖;“中国青·上林杯”国际青瓷艺术双年展正日渐积累形成国际影响力……
更令人瞩目的是青瓷瓯乐艺术团的创新实践,他们将诗词谱成交响乐,奏响“可听的青瓷”。接连不断的“出海”经历,更让这声千年遗响名动世界。2003年夏天,瓯乐海外演出的第一站是法国波黑沃小镇,三场演出场场爆满。此后,瓯乐团多次赴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17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同时受邀亮相上海世博会、杭州亚运会、中日韩外长会等国际舞台,让不少人震惊于这看似普通的锅碗瓢盆竟能奏出天籁之音。
青瓷瓯乐在海外演出。通讯员供图
这种技艺传承不仅限于作坊、赛事、展会,更深入校园——职业高中的青瓷专业班已培养160余名“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宁波行知职高与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达成“3+2”合作办学,施珍、孙威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通过“名师带徒工作室”制度,与14名学员签订传艺协议,为产业持续输送新鲜血液。
在活化利用方面,慈溪也探索出多元创新路径。柴烧龙窑点火仪式征集1061件作品,将古老烧制技艺转化为文化事件;“秘色瓷”地理商标的申请使用,让4家青瓷企业获得品牌赋能;妆写学院校企合作项目,将青瓷元素融入化妆品设计,开创“传统文化+时尚消费”的新模式。青瓷文化正从博物馆走向生活场景,从历史记忆变为当代IP。
“传统文化要在当代焕发新生,就必须拥抱一切创新可能。我们每年投入文化产业扶持资金,不是简单保护老手艺,而是要在年轻人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方丽川指着会议桌上的青瓷茶杯说道,“你看这个茶杯,它既是饮器也是诗笺,现在还成了越来越受欢迎的伴手礼。借助文化产业的勃兴,我们有信心让千年文脉在智能制造的土壤里开出新花。”
从虞世南的唐韵遗响,到袁可嘉的现代诗学;从白湖诗社的文人雅集,到青瓷技能比武的匠心传承,慈溪的文化传承始终在与时代共振。这座把诗词刻进青瓷、用围垦精神书写当代故事的城市,正在证明:优秀的文化传统从不会凝固为标本,而是如同杭州湾的潮水,在古老河床与崭新海岸的碰撞中持续奔涌。
来源|潮新闻 谢履冰 翁云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