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并非孤独迸发,而在产业链的裂变、聚变和开拓中迸涌。
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的浪潮中,中小企业的活力不仅源于个体的创新基因,更在于能否嵌入产业链,跑出新质生产力发展加速度。
近年来,北仑区扎实推进两业融合、双创示范等一批国家级试点,先后摘得“浙江制造天工鼎”、浙江“科技创新鼎”。
省首批民营经济总部领军企业、中国汽车供应链百强、中国企业500强等多个榜单中,均有北仑企业的身影。
在龙头企业的引力牵引、成熟生态的养分供给、未来产业的增量开拓中,全区经济活力加速释放。
灵峰工业社区 林思谕摄
牵引:龙头企业激活卫星企业
活力迸涌的第一重逻辑,在于龙头企业的“链主”担当——它们如同恒星,让卫星企业在引力场中找准轨道,形成共生共荣的星系。
贝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发)正是其中之一。
2019年,贝发开创性地在文具行业中创建了“科创、文创、云创”的文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积极整合优质供应链资源,与3000多家上下游中小企业展开全方位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抱团发展。
贝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林思谕摄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公司党委书记王龙起介绍,“单打独斗的时代早已过去,寻求共同发展才能实现更大的突破。”
去年年初,贝发创新推出贝发全球供应链App,赋能文具、文创、礼品行业广大中小企业,让产品及服务直接触达全球中小客户。
“我们计划未来3年内,在海外建立30个全球的品牌方和3000个品牌供应商,发展3万个中小B端客户,服务500万家终端、50亿人群。”王龙起说。
截至目前,全区以产业链为经纬,已培育10家产值超百亿的龙头企业、链主企业。
这些“百亿级恒星”通过技术溢出、订单共享等机制,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实现“星系级进化”。
其中,“1+N”产业链共同体成为了链接恒星和卫星的关键纽带。
目前,全区已建成26个上下游创新共同体,数量居全市首位;新能源汽车共同体聚集6家企业,实现从电机电控到智能座舱的全链生产;高端装备共同体打通“基础材料-核心部件-整机集成”闭环,关键工序本土配套率进一步提升。
宁波耐达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林思谕摄
嵌入:产业链生态为新企业提供“生长基床”
“感觉这里的园区氛围和服务都非常好。”2022年,宁波耐达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耐达)携全球首条800伏高压电机生产线落户灵峰工业社区。
公司董事长林启发介绍,“日益完善的产业链条和良好的外部营商环境,是吸引我们在北仑发展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北仑不断做大做强汽配产业集群,已全面涵盖电机、车体、传动轴、内饰等各项部件,出口美、德、法、意、日等多个国家。
独木不成林,但成林后可育新木。林启发告诉记者,得益于汽配产业链的完备度,公司研发周期大幅缩短。去年,公司产值突破3亿元,同比增长48%。
“活力迸涌的第二重密码,在于产业链的包容性——它为新来者提供土壤,让技术、资本与需求在此碰撞出火花。”
北仑区科技局副局长姚劲忠介绍,目前,全区联合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等机构搭建高能级科创平台,组织专家“上门”破解企业技术难题,进一步催化企业发展活力。
这种“产业链+创新链”的双向赋能,让耐达等新企业无需孤军奋战。
去年,全区共推介科技成果73项、促成科技成果转化42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00.1亿元,居全市首位;新产品产值达到692.13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5.2%。
开拓:以未来产业为最新发力点
活力迸涌的终极命题,在于能否开辟新战场。
2023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委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8大新兴产业,以及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9大未来产业,统筹推进标准的研究、制定、实施和国际化。
北仑,同样亮出了最新一招:打造竞争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我们将做大做强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加快布局未来诊疗设备、人形机器人、海洋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推动芯港小镇、灵峰现代产业园等特色园区提级赋能。”北仑区发改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照伟说。
宁波翌波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贾磊摄
2022年,宁波翌波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迁至北仑,两年间,销售额从1500万跃至8000万。
“在医疗影像技术的前沿阵地,超声探测器元件正在经历单晶代替陶瓷的技术革命。”公司董事长杨建春介绍,目前,企业已完成单晶中试,将在今年6月实现量产,“届时,我们将实现新一代超声探测器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
大丰宁波科创中心 林思谕摄
“我们将在这里开拓文旅新科技、轨道交通新科技和文旅大数据三大新兴产业板块。”2023年,大丰宁波科创中心落地北仑,浙江大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江帆对未来发展充满憧憬。
五年间,全区因地制宜,立足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产业优势,在招大引强上求突破,在项目建设上提速度,助力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
当产业链的包容性遇见创新者的锐气,当传统制造基因融入未来产业想象,这座滨海之城正书写着新时代的产业进化论,不仅塑造了智能制造的新质生产力,还将为更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鲜活样本。
来源丨记者 毛飞英 范晓磊 贺琮贻 林思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