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公布了第六批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名单,浙江省仅上榜3所学校海曙区鄞江镇中心小学在列
海曙区鄞江镇中心小学始创于1906年耆绅朱炳蕃创办的“养正学堂”。学校以“养正立德 培根筑梦”为立校之本,围绕“养浩然之气 正做人之本”的校训,努力打造“养正”教育品牌,办好“有温度的乡村教育”。近年来,学校办学成果多次被国家级、省级媒体报道推广,已成为区域内乡村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
营造“养正”立德的校园环境
提升校园的吸引力
2015年鄞江镇中心小学新校区交付使用,总占地48亩,设有科学探究实验室、微格教室等专用教室;壁球场馆、室内攀岩墙等特色运动场地。作为百年名校,鄞江镇中心小学面向未来打造智慧校园,设置智慧安保系统、智慧网络系统等校园智能管理系统。
为营造美丽温馨的学习空间,鄞江镇中心小学扎实推进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保留百年校园“养正院”牌坊的基础上,与蒙学墙、养正馆、史说六艺、文舒心语和晨练暮钟等景观打造为“校园十景”,师生在文化环境的沐浴熏陶中,汲取着立志修身、勤学善思、明辨笃行的丰富营养。
学校坚持“童蒙养正 立德树人”办学理念,历经百十年的历史变迁,“养正”的内涵呈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经过不断完善,打造成独具“养正”品牌特色的校园文化,拉近学生与其距离。
打造培根筑梦的特色课程
提升校园的内生力
在积极落实五育并举过程中,鄞江镇中心小学扎实推进“立德树人”,打造红色德育课程,依托红色革命资源,围绕“红园”“红课”“红拓”“红旅”和“红访”的“五位一体”实践模式,开发校本读本《四明首镇 “星”火相传》,讲好四明红色故事,提升师生对家乡、国家、民族的红色价值认知。
学校充分挖掘和发挥乡土自然、历史、民俗、农耕等资源优势,以教育先贤孔子提出的“六艺”为蓝本,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构建独具特色的“新六艺”校本课程,全面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发展,让乡村教育“养正”立德,培根筑梦。
学校还立足乡土文化,打造乡土特色课程,使“养正”教育凸显地域特色。作为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之一,其传承项目分别为泥雕、甬剧、书法。其中,泥雕工作坊近二十年来专注传授非遗技艺,获评浙江省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二等奖。
锻造“养正”业精的育人团队
提升校园的精神力
鄞江镇中心小学一直把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来抓,确立“一年学会做事,两年能够做事,三年独当一面”的发展目标,提供多岗位轮岗历练。坚持“围绕育人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育人”的指导思想,提供专业培训、建立奖惩机制,将党建工作融入教育教学管理中。
同时,学校强化管理,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在业务上引入特级教师、名师工作室,开展“一对一”把脉指导,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学校优质品牌的打造离不开家长与社会的鼎力支持。近年来,学校立足本身师资力量,联合家社团队,多途径聘请家长和社会专业人士,为“养正新六艺课程”注入强大动力,近三年,学校社团也屡获佳绩,获奖已百余项。
塑造互融共促的人文关怀
提升校园的行动力
为让教师切实感受到职业幸福感,让“幸福的老师”培育出“快乐的学生”,鄞江镇中心小学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开展“三倾听三走访”等活动,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同时,以活动润泽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幸福感,举办各类特色活动,形成活动课程化、主题化、系列化,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学校一直用行动赋能,让学生快乐成长,让家长放心满意。通过成立校务理事会,增强学校工作的透明度,确保教育的自律和公正;设立家长开放日,让家长们随堂听课、共话交流,共同推动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家长代表还能走进食堂,零距离实地考察学生饭菜制作的各个流程。
多年来,鄞江镇中心小学以“养正”文化为切入点,坚持“养正立德 培根铸梦”,着力推进乡村温馨校园、未来学校建设,打造高品质的教育,办群众满意的学校,致力创建全市乃至全省乡村教育典范学校。
鄞江镇中心小学是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全国书法实验学校、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浙江省首批现代化学校、浙江省书香校园、宁波市首批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示范学校、宁波市传统项目传承基地、第二批宁波市非奥项目训练基地。
学校先后获评首批浙江省中小学校示范性党组织、宁波市五星级基层党组织、第二批宁波市智慧校园、宁波市美丽校园等荣誉,教师团队中有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1位,市区级骨干教师、教坛新秀40余名,高级教师4名,特级教师带徒3名,名师带徒7名。
来源:海曙教育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