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浙江日报》专版刊发《绍兴:共富工坊串点成链 遍地开花枝繁叶茂》文章,专题报道绍兴以“千万工程”牵引,紧扣“3+7+X”农业全产业链布局,深化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打造兴村共富链,集成各方优势资源要素向农村聚合,推动“共富工坊”从单坊建设向连片打造、点状提升向全链推进、低端生产向高质量发展跃升相关做法。
建设共富工坊是我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一项创新举措。作为改革排头兵,近年来,绍兴市锚定“扩中提低”总目标,以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为抓手,举全市之力系统化推进共富工坊建设,一步一步形成了强产业、稳就业、促共富的样板经验。
眼下的绍兴,一个个承载着乡村振兴梦想的共富工坊遍地开花,一条条独具特色的兴村共富链正加速形成。数据显示,2024年,绍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1530元,居全省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倍差进一步缩小到1.62,居全省第四。
裕民以政,富民以“坊”。2025年,绍兴将继续以党建联建机制为抓手,深化共富工坊建设,打造兴村共富链,进一步推动各方优势资源要素向农村集聚,助力共富工坊入链集群、组团作战,形成规模效应。
因地制宜 村村蹚出致富路
初冬时节,走进诸暨市赵家镇花明泉村的“榧乡红樱”共富工坊,只见香榧开口机正全速运转,处理后的香榧被就近运到镇上专卖店,等候经销商的选购。“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村民,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份工作,解决就业问题,非常满意。”工坊工人赵大姐笑道。
赵家镇是国内最大的香榧古树集聚地,拥有香榧古树群120余个。近年来,该镇以“榧乡红樱”共富工坊为中心,在种植端向榧农推广优质种苗,在培育端引进技术和人才,在处理端为农村闲置劳动力提供岗位,有效实现了产业现代化发展和村集体经济增收的齐头并进。
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在共富工坊建设中,绍兴一直把调研挖掘农村资源禀赋视为关键一步。“因地制宜才能找准产业发展突破口,真正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绍兴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以“榧乡红樱”共富工坊为代表,眼下近900家各具特色的共富工坊已在绍兴遍地开花,涵盖来料加工、电商直播、农旅融合、品牌带动、产业赋能等多个类型。
“榧乡红樱”共富工坊工人正在晒香榧果
为让共富工坊真正成为农民家门口的致富平台,绍兴组织部门还会同其他部门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体全面排摸、建档立卡,并结合本地产业、劳动者年龄结构、劳动力分布等特点,分层分类开展技能培训,力争每年对工坊从业人员培训一遍以上。
同时,鼓励引导企业将有一定技术门槛、劳动附加值较高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工坊,推动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相挂钩,鼓励设置技能贡献奖金、技能津贴、岗位分红等激励办法,全面构建“员工增技、工坊增效、员工增收”正向良性循环。
多措并举下,目前,绍兴共富工坊已吸纳3.9万余人在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2800余元。
“工坊不仅出技术、出种子,菊花也都统一回收。我们可以选择承包,也可以打零工。”谈及“海丰花卉”共富工坊,柯桥区平水镇剑灶村村民连连称赞,这份家门口的事业,一年能为家里创收十来万元。“这可比外出打工强多了,而且还能照顾家里。”
建链强链 工坊做出大品牌
打造共富工坊,既要发挥传统产业优势,也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市场竞争力。在放大共富工坊创富带富效应的同时,绍兴同步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做文章,通过提高产业发展稳定性、提升产品附加值等举措,有效推动共富工坊实现中高端转型、品牌化发展。
“根据产业链成熟程度,我们会分类制定党建联建方案。”绍兴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细化任务分工、明确工作举措、统一评价标准,市级层面还专门制定下发共富工坊《建设任务清单》《评定工作方案》和《五个有标准》,多维推动共富工坊提质增效。同时,将工坊建设情况作为红色根脉强基指数评价、基层质量评价重要内容,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浓厚氛围。
绍兴不少共富工坊迅速蝶变,形成了“山下湖珍珠”“章镇猕猴桃”等诸多区域品牌。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运动员手持国旗、乘坐游船入场的画面令人印象深刻。而那一抹亮丽的“中国红”,也是由“绍兴旗王”共富工坊生产。
为实现以强带弱、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绍兴正加快打造兴村共富链,在“链”上建“坊”,以“串坊”来“强坊”,以“强坊”来“强链”,推动共富工坊建设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将工坊布局到生产、加工、销售等上下游各环节,从单坊建设向连片打造、点状提升向全链推进、低端生产向高质量发展跃升,形成“串联一批工坊、壮大一条产业链”的良好局面。
如上虞区成立“幸福伞”共富工坊党支部,在12个工坊同步组建党小组,建立月度例会、工坊轮值、质量管理等规范制度。在工坊党支部带领下,以集中采购、共享运输降低生产成本,以抱团发展、联合推介拓展销售渠道,逐步形成了集群效应。
新昌县镜岭镇组织引导镜岭江沿岸的雅庄村、黄岙村等5村共同出资成立了强村公司,通过资源共享、项目共建、收益共惠的方式,抱团发展“峰味·玉米饼”“奕茗茶业”等5家共富工坊,实现年产值3500余万元,同比增长45.8%。
“峰味·玉米饼”共富工坊晒制玉米饼
2024年,绍兴出台了《深化党建联建机制打造兴村共富链 全面赋能“和美越乡”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市打造综合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全产业链12条以上(其中超100亿元2条以上),建成10个高水平农村共富片区;到2027年底,全市“3+7+X”农业全产业链体系基本成形,茶叶、香榧、黄酒等特色产业链具有全省标志性、全国影响力。
城乡合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馅料怎样调又香又鲜”“和面有什么技巧”……日前,嵊州小笼包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沈红平再次来到嵊州市甘霖镇的“两头门小吃”共富工坊,向村嫂们讲解制作小笼包的窍门。“经过培训,我现在一天能制作3000多个小笼包,月收入6000元左右。”员工张常平说道。
这样的手把手教学,在“两头门小吃”共富工坊已成为常态,累计惠及3000余村民。“依托党建引领,工坊已汇聚嵊州市小吃行业协会、农商银行、村嫂服务队等多方力量。”甘霖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城乡力量的合力下,产品销路越来越广,带来增收近3000万元。
“两头门小吃”共富工坊负责人向村嫂传授小笼包制作技艺
“共富工坊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光靠政府‘输血’,还应集合城乡力量共同发力。”绍兴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让城市资源下沉到农村,绍兴打出了“引联帮带促”组合拳。“我们不仅鼓励龙头企业、运营团队参与共富工坊的建设和发展,还大力引育新农人、农创客,探索推行乡村CEO模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柯桥区稽东镇地处水源地保护区,发展二三产业受限。但通过引入农创客、银行等各方资源,创新打造出“一桌土菜”共富工坊。短短几年间,参与农户从1个村10余户扩大到5个村300余户。通过经营收入反哺回村,工坊还为老年人提供免费午餐、爱心体检等服务。
“一桌土菜”共富工坊多种产品坐上“专车”送往千家万户
在诸暨,浙江枫阁文旅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的“枫阁数字文创”共富工坊,则针对枫桥镇各乡村的实际情况,围绕“一乡多品”“农村电商”进一步助力诸暨乡村振兴建设,每年带动枫桥年糕、枫桥香榧、山下湖珍珠等产品线上销售300多万元,有效激发了乡村新活力。
位于滨海新区沥海街道的一景“阳光牧场”共富工坊,则由绍兴乳业龙头企业会同周边7村共同打造。工坊一体布局牛乳产销、农业生态旅游、亲子互动研学等新型业态,通过土地流转、定向收购、融合发展等方式,已帮助100余人就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超400万元。
游客在一景“阳光牧场”共富工坊打卡留影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如越城区东浦街道定向招募48名酿酒师,布局打造了集黄酒产业、越剧文化于一体的“酒香越音家”共富工坊;柯桥区齐贤街道齐贤村与热心企业共同打造“锋领齐贤”农旅融合共富工坊,相继引入红色电影院、田园咖啡吧等12个新兴业态;嵊州市三江街道“两个女儿年糕胖”共富工坊结合现代技术创新推出年糕系列零食,赢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为进一步赋能,绍兴还依托县乡党群服务中心、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因地制宜建设共富工坊服务平台,为更多工坊提供用工对接、产品展销、品牌打造、技能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帮助解决生产发展中碰到的具体问题。
如上虞区探索建立了共富工坊三级服务平台,区级依托农业农村、妇联、工商联等部门建立服务中心,乡镇(街道)依托强村公司等建立服务站,村(社)依托党组织建立服务点,指导区域内共富工坊建设、运营、管理等工作。上虞区上浦镇大善小坞村口的“青荷”共富工坊就在镇村两级的帮扶指导下,借助“青瓷之源”的金名片,做起了农文旅结合文章。
“建好共富工坊,事关民生福祉、照见初心使命。”绍兴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将以高度自觉坚决扛起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牵头之责,坚定‘产业链思维深化建设’‘景区化标准集成打造’理念,统筹推进产业升级和乡村运营,加快打造兴村共富链,牵引带动共富工坊提质增效,不断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共富胜势,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