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越城区陶堰街道迎来了理论宣讲人的年终一“讲”。方言秀、脱口秀、沉浸式互动游戏……你敢想象?这些毫无关联的元素竟出现在同一个主题舞台。一群90后以“新”的话语,“潮”的形式,把陶堰乡村精彩蝶变的故事生动地搬上了“开放麦”舞台。此外,陶堰街道12名超级“堰”说家录制的首批音频近日也上线喜马拉雅平台,通过网络推介陶堰,面向全国讲好陶堰故事。
面对专业化的理论讲述,常常存在着群众“听不懂”、“听不进”、“记不住”等问题。想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必须“听得懂”、“有滋味”、“能入心”,因而创新宣讲方式和丰富宣讲内容是关键。
2024年9月,陶堰街道启动超级“堰”说家青年理论宣讲员训练营,前期摸排了20名90后年轻干部成立训练营。训练营成员主要来自街道各线办、派出所、窗口等不同岗位,具备较强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和业务素养。训练营成立后,陶堰街道聘请喜马拉雅畅销书独家签约主播许开浩作为导师,不定期邀请业内飞行嘉宾对“宣讲小白”们进行专业化指导训练。最终经过一个半月培训,在经过写作、拍摄、表演等各项技能比拼后,选拔出12名成员组成超级“堰”说家宣讲团。
“由于宣讲团成员们平日里面对的是各种档案、材料,较少通过语言对外表达。因而培养宣讲团成员的语感,让成员能在舞台上通俗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成为首要任务。”许开浩说。经过集训,宣讲团成员们摒弃了照本宣科“高大上”的术语堆叠,很多成员开始找故事、集素材,很多大道理通过有血有肉的讲述,变得活泼生动。
清澈的浙东古运河、独具特色的水乡古桥、富有人文气息的名人故居……许多人梦中的“桃花源”,却是“水乡陶堰”的寻常风景。成员宋朱瑶在陶堰街道工作两年,原本在街道党政办工作,通过系统化培训,她逐渐完成了从“读稿小白”到“宣讲小咖”的蜕变。运河边的草地音乐节有多嗨皮、和平老人邵力子的故居里有什么故事、国家级文保单位泾口大桥有何渊源……对于“如何让宣讲‘声’入人心?”这个问题她也有了自己的一套心得体会:“多用贴近生活的表述,多用新颖生动的形式,才能让观众愿意听、有共鸣”。
“为了搜集创作素材,拍摄短视频等,这两个月我在陶堰穿街走巷、上村下地。”宋朱瑶说,原本她只着眼于自己手上的工作,对陶堰的乡村、人文资源并不了解,现在每到一处都能说出一二。这种更深一层走进农村、贴近群众的方式,也让她的宣讲更具真情实感。对她而言,最好的故事在路上,而非空泛的想象。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成员葛维佳身上,作为泾口村驻村助理的她,初到泾口村时,由于对乡村现状不熟悉,面对村民很难开展实质性的交流,有时候甚至会出现一些语言上的障碍。和村民交朋友、学方言,伴随着足迹走遍村庄的角角落落,葛维佳和村民们也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演讲过程中,葛维佳便分享了毕业后来到陶堰街道泾口村的心路历程,分享趣事、化解难事,演讲过程中观众席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葛维佳表示,所宣讲的内容都来自驻村期间的真实经历,正是宣讲的素材“接地气”、“冒热气”,才让人有共鸣。
伴随着越城唱响“古越新声”的时代潮音,“8090”和“00后”青年宣讲团正在越城拔节生长。据悉,目前越城区成立部门、镇街基层特色宣讲团26个,拥有主力宣讲员2000余名、导师顾问100名,每年开展各类宣讲逾万场,线上线下受众超百万人次。“后续,越城区将继续发挥自身的宣讲优势,探索专业导师团队培训机制,多维度拓宽‘能说、会写、有观点’青年宣讲员培养渠道。依托商圈、景区等青年聚集地,打磨一系列围绕运河文化、黄酒文化等本土文化宣讲稿件,探寻涉越文旅、美食等素材,全景式开展开放麦、特色文艺宣讲,扩大越城故事传播声量。”越城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