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全省各地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创新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绍兴市越城区深化历史街区保护利用改革 推动古城‘火起来’”便是其中之一。
绍兴市越城区
深化历史街区保护利用改革
推动古城“火起来”
绍兴市越城区坚持“原汁原味”保护、“原模原样”恢复、“有根有据”更新、“有张有度”创新,推进古城历史街区整体保护、合理利用,让古城“火起来”。今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514万人次,同比增长10.12%。
1坚持最小干预,完善“历史街区”保护机制
一是建立分级开发机制。围绕9.09平方公里古城核心保护范围,实施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分级开发,整体保护古城历史肌理、传统街巷、景观环境。
二是建立考古前置机制。基于全域经营性用地、工业用地、划拨用地等做地计划,协调市、区34个职能部门,前置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于土地供应之前,重塑用地“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实现考古前置实施率100%。
三是建立有机更新机制。实施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增加古城公共开放空间,累计实施26项古城有机更新项目,约60%的历史建筑恢复原貌。
2坚持数字赋能,重塑“古城资源”统管体系
一是古城风貌“一屏揽”。运用无人机遥感技术记录古城空间形态,激光扫描重点历史建筑外围轮廓、内部构件,实现“地上+地下”实景三维建模,还原古城风貌。目前累计收录古城内文保单位(点)、传统民居等14787幢房屋影像。
二是文物安全“一网管”。开发不可移动文物监管系统,贯通31个部门21类数据,重塑“人防+技防”监管网,主动抓取古建筑、古桥等安全隐患,自动触发预警,推动问题闭环处置。目前不可移动文物监管覆盖率达100%,文物安全风险预警率提升至75%。
三是文化元素“一库统”。打造文化数字元素库,挖掘红色革命故事、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梳理历史文物、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入库形成书籍、图片、影像等各类文化元素资料441个。
3坚持古为今用,优化“古城文化”利用模式
一是丰富文化惠民方式。打造王阳明故居、蔡元培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举办“徐渭诞辰500周年”、山阴城隍庙会等系列活动,推进“阿Q黄酒酿制研学堂”等项目,实现群众对历史文化的可游、可学、可感。
二是丰富文化转化载体。加强“乡土专家、高校资源、系统人才”协作联动,对特色文化基因开展“查、解、评、用”,解码文化蕴含的思想、精神、要素、规则,明确转化利用路径。比如,转化黄酒文化基因解码成果,推进实施酒坛收藏博物馆项目,建成黄酒小镇承载体,研制黄酒面膜等延伸产品。
三是丰富文化传播渠道。创办“大师对话—鲁迅与世界文豪”国际人文交流品牌活动,以文豪间“对话”为载体拓宽不同民族、国家、时代的文化交流,组织中华戏曲艺术“漂洋过海”,越剧《梁祝》、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剧目先后在法国等地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