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为在柯桥文艺界大力弘扬“德艺双馨”精神,进一步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尚艺、奋发有为的良好态势,经区各文艺家协会推荐审核,在“文艺柯桥”微信公众号推出“笛里艺韵 | 人物”专栏,专题推送柯桥文艺名家、骨干人才、优秀青年人才等文艺界人物的风采。
忆·青春赞歌
文/董文灿
我现年81岁,是浙江省音乐家协会第一批会员,省群众声乐研究会会员,绍兴县首届文代会代表,绍兴县音乐舞蹈家协会第一任理事长,也是绍兴县文化馆第一任声乐专职辅导干部。
1980年,参加浙江省职工音乐创作录音比赛,作词、作曲并演唱《绍兴老酒歌》获一等奖,并获“优秀歌手”称号。
1982年,参加浙江省三地一市声乐比赛演唱《赞歌》、《北京颂歌》,获优秀演唱奖一等奖(省级);《水乡桥》获省级歌曲创作奖、绍兴市第三届音舞节创作一等奖;《圆溜溜的乌毡帽》在《浙江风情》歌曲集发表、获绍兴市创作表演一等奖。
1989年5月,《我家住在鉴湖旁》在省电台《浙江乐坛》音乐专题节目“每周一歌”播放。
1990年6月,参加绍兴市第二届音舞节,作曲并演唱的《这就是中华》获作曲、演唱一等奖,并在绍兴市电台《音乐专题》节目“每周一歌”播放。
1991年,经省群艺馆和有关领导推荐,作为声乐专业优秀人才,赴北京中国音乐学院进修深造,师从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院长金铁霖教授。1994年出版《董文灿创作歌曲选》,市、县领导分别题词祝贺。
1994年-1995年,《平水铜矿之歌》、《化肥工人之歌》、《云磊集团之歌》等企业歌曲分别发表在《浙江省优秀厂歌选》。
2004年应邀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并担任群众评委组B组组长,绍兴县报、绍兴晚报、绍兴日报、浙江日报分别对此进行报导。
以上是我的一些艺术经历及创作成果。我在音乐上的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
历史上绍兴县是曲艺之乡,群众声乐基础曾经非常薄弱。从1982年开始,我们绍兴县文化馆联合团县委、县文联、县总工会、县教委、县妇联、各乡镇文化站等基层单位,做好基础宣传发动工作,大力开展群众性声乐培训活动。从普及班到提高班,每一年举办各类大型小型声乐培训班6-8期,“走出去”面向基层单位办普及班,“请进来”到县文化馆进行个别学员提高班,这样长期坚持,十几年下来,总累计办班200期以上,总参加培训人数达2000人次以上。与此同时,联合举办职工声乐大奖赛、职工文艺汇演、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小学教师文艺汇演、中小学生文艺调演等多种形式的文艺演出活动,既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又培养了一大批群众声乐骨干力量,他们在各级别的声乐比赛上频频获奖,“锻炼了声乐骨干”“壮大了声乐队伍”“巩固了声乐力量”,从而改变了绍兴县群众声乐整体水平落后于其他地区的局面,根本面貌焕然一新,使群众声乐艺术之花盛开在绍兴县的田野,农村、水乡、山庄,我们亲自培养的声乐骨干桃李满天下。在省群艺馆的推荐下,我撰写的《让嘹亮的歌声响彻田野——绍兴县开展农村群众声乐活动的点滴经验》一文刊登在省级刊物《群文论坛》1991年第5期。
我把一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我心爱的群众声乐事业,当人梯、燃烧自己,照亮了绍兴县的群众声乐事业,无私地进行群众声乐事业的开拓。1995年省级刊物《群文论坛》第5期刊发了赵小兵撰写的介绍我的专题文章:《让家乡充满歌声——董文灿和他的歌》。
通过几代群文工作者和历届音协同仁们共同努力,一代接着一代干,撸起袖子加油干,绍兴县薄弱的群众声乐大气候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日益繁荣的景象,现在的柯桥区广场公园、街头巷尾,到处飘扬着欢乐的歌声,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歌咏之乡、幸福水乡。
让群众艺术之花永远在祖国大地上绚烂生长,为时代、为人民,繁花盛开,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