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公正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如何把司法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人民法院如何传承发展好新时代‘民情日记’?”
12月18日下午,以“‘民情日记’再出发”为主题的传承与发展活动,在“民情日记”诞生地嵊州市举行。省党建研究会会长、省文史馆馆长王永昌作主旨演讲。市委书记施惠芳,省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省委两新工委书记龚和艳,新华社浙江分社分党组副书记何玲玲致辞。市领导王涛、谢国民、马国灿等参加。绍兴中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斌以“写好‘司法民情日记’,努力让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更有感”为题作交流发言。
今年以来,绍兴法院聚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工作目标,结合“民情日记”这一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方式方法,着力打造了“司法民情日记”工作机制。
“它不是让大家去写日记,而是以数字化手段尽可能多地收集群众意见;它也不是一记了之、只记不做,而是积极主动去回应群众的需求和感知;它更不是‘政绩账本’,而是通过发现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推动法院整体工作改进,由点及面提升人民群众作为感受公正主体的获得感”。张军斌对“司法民情日记”的应用目的及功能作用,进行了生动阐释。
如何写好“司法民情日记”?结合“访民舍、记民情、想民心、议民事、解民难、帮民富”这一“民情日记”精髓要义,张军斌认为,“要重点回答好‘三个问题’,从而真正搭建好从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到感受公正的桥梁”。
对标落实“访民舍、记民情”,找到“群众的司法困惑在哪里”,重点在于“全面感知民情”。通过“司法民情日记”畅通全领域的民意感知渠道,就是努力让人民群众的每一个司法困惑都浮出水面,真正把监督评判司法公正的“表决器”交到群众手中、把社情民意的“风向标”立在法官身边、把群众需求的“指南针”放在工作前头。
对标落实“想民心、议民事”,明白“群众的司法需求是什么”,重点在于“做到决策为民”。围绕“司法民情日记”打造民意决策体系,要积极回应群众需求关切、事事想在群众前头。一是每案赋码,问需于民。为每一个案件“赋码”,当事人可以“码”上投诉、“码”上评价,形成司法民情意见池。二是3天回复,问政于民。通过意见分流归集,确保100%的群众诉求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完毕。三是每案回访,问效于民。聚焦群众感受,及时跟进督察、回访问效,确保反馈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对标落实“解民难、帮民富”,想清楚“如何满足群众的司法愿景”,重点在于做实“案结事了、定分止争、政通人和”这一精神“民富”。必须加强“司法民情日记”成果运用,着力提升群众的司法公正感受度。要以个案办理推动整体面上提升,在解决好“个性问题”的基础上,推动形成“类案治理”的最优解。要以民意带动法官群众工作能力提升,推动法官真正了解群众需求、积累群众工作经验、增强群众沟通能力。要以监督促进司法领域全过程人民民主,把“主动接受监督”理念落到实处,更好发挥“司法民情日记”“连心桥”作用。
“以人民的评价作为最终评价,是‘司法民情日记’的生命力所在”,张军斌表示,接下来,绍兴法院将持续深化“司法民情日记”机制创新,真正把老百姓想要的“说法”给好、给准、给到位,在排忧解难中倾听民意、回应民声、凝聚民心,努力让司法公正更可触、更可感、更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