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地方志工作,他曾指出“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这是我的一个习惯”。绍兴是地方志之源——《越绝书》的诞生地,也是方志学奠基人章学诚的故乡。作为“方志之乡”,绍兴市直面方志文化传承传播中旧志典籍开发不够充分、宣传阵地不够健全、传播手段不够新颖等问题,着力加强基础资源挖掘、加速平台载体提升、加快传承转化利用,有效推动了方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相关做法得到中央改革办和中国方志办领导的批示肯定。
一、突出守正创新全面盘活存量资源
一是完善征集机制。广泛开展珍稀旧志版本资源普查,健全完善常态化地方志资料征集机制,归集各类文献资料21.2万册,形成浙东运河绍兴段、宋韵文化、中华珍稀古籍(方志)平台等5个专题文献库。
二是优化文献体系。完成市县两轮修志两全目标。加快传统乡村文化抢救性保护,提升镇村志编纂覆盖率,全市累计编纂镇村志188部。编纂出版《枫桥经验志》等专题志书,积极助力新时代“枫桥经验”传承推广。全市范围内以市县镇村志为框架、以专业志为节点的地情文化体系不断完善。
三是突出试点引领。通过试点创建带动全市历史基础文献编修,积极承接全省第三轮修志工作试点,系统推进年鉴编纂工作改革,启动中国精品年鉴区域试点创建,《绍兴年鉴(2023)》入选中国精品年鉴工程,为2024年度全省唯一入选的地市综合年鉴。
二、突出供给改革激活传承转化基因
一是加强平台建设。规划实施“1+6+X”方志馆建设布局,建成绍兴方志馆、章学诚方志馆(越城)、章学诚纪念馆(上虞)、柯桥方志馆、上虞方志馆、诸暨方志馆、嵊州方志馆、新昌方志馆,构建完善一县一馆的地情文化展示体系。获评5个省级方志驿站,获批全省首个方志文化宣教基地,并被列为全国首个方志文化宣教基地试点。
二是加强资源整合。推动章学诚方志馆、绍兴方志馆融入鲁迅故里历史文化街区布局,串珠成链、聚链成群,形成具有浓郁方志文化氛围的历史传承区域,开馆以来两处场馆接待参访5.8万人次。
三是加强转化提升。充分利用方志资源助力地方特色文化传承,指导配合枫桥经验陈列馆、浙东运河博物馆等重大展陈设施布展提升,围绕谱写新时代胆剑篇、传承发扬书法文化和黄酒文化开展专题研究,编纂《宋韵攒宫》《西施》系列丛书等著作,持续提升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供给质量。
三、突出数字赋能提升文化品牌价值
一是加快数字转型。建成“掌上绍兴史志”应用,集成数字方志资源93种、近6000余万字,面向群众实现地情文献一站检索、一屏通阅;综合利用VR、AR技术,建成绍兴方志馆、章学诚方志馆线上馆,各类数字资源投用以来,全网累计点击量逾10万次。
二是拓展传播手段。依托方志馆平台,大力开展专题推广、学术交流和实践研学,推出“夜游方志馆”“方志里的绍兴”“走进方志馆”“送志读志用志”等系列活动,受众面达19万人次。制作发布《祁彪佳的明镜人生》等9部短视频,在方志中国、潮新闻等平台广为传播。
三是广泛宣传交流。圆满承办首届中国数字方志论坛,全国地方志系统领导专家300余人参会,绍兴市在地方志数智转型领域先行先试、创新示范的经验做法,受到中志办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全国同行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