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宁波飞抵昆明,乘火车到昭通,再到巧家县时,已是凌晨。一个面包车接上我们,继续赶路。一路翻山越岭,涉水推车,30多个小时才抵达目的地——新店镇火地村平安希望小学。”志愿者胡杰忘不了2016年那次支教的艰辛,更忘不了从此他与这片土地结下的特殊情缘。
“正是这次支教,胡杰结对帮扶了当地汪家俩姐妹,期间发生了让人感动的故事。”虞碧琳是平安产险宁波分公司支教项目的负责人,她说有很多像胡杰这样的参加平安支教行动的志愿者,愿意无私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在付出爱心的同时,切实感受到生命影响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有机会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是我的荣幸”
2015年9月,一次偶然机会,胡杰听到宁波当地电台招募支教志愿者的信息,一直热心公益的他正想找机会帮扶乡村学生,于是精心将报名材料做成精美的PPT。他的满满诚意打动了这次活动的招募者虞碧琳,胡杰顺利地成了当年平安产险宁波分公司支教队伍的六名成员之一。
第一次支教行动积累了与小朋友沟通的经验,胡杰有了更大胆的想法,他要去国内更偏远、更急需帮助的地方支教。胡杰的建议得到平安产险宁波分公司的积极响应。
胡杰去的云南省巧家县,前一年刚发生了地震,灾后重建的工作还在继续。当地贫困的状况让胡杰震惊,到处都是石头砌成的房子;很多孩子要走两个小时的山路上学,从不吃早餐。
孩子们从山上采下缤纷的花,害羞地送给志愿者。志愿者收到了一个孩子摘来的几颗野梨,尝了一口,赞叹“好甜”,第二天一大早,一袋野梨就靠在宿舍门口。
一个头顶有长长疤痕的三年级女生引起胡杰的注意。有学生告诉胡杰,这个叫汪佳琪(化名)的女生早晨上学时,不慎从山路上滚落,摔晕后醒来,已是下午,她满脸是血地忍痛爬到路上,很久才被人发现。这所学校有公益机构提供的“爱心午餐”,学生可以免费就餐。汪佳琪(化名)打好午饭,自己只吃一半,小心翼翼将剩下的一半放进书包。胡杰问她原因,汪佳琪怯生生地说要带回家给弟弟吃。
听学校老师讲,汪佳琪(化名)父母离异,爸爸在外地打工,没有一个大人在家,读五年级的姐姐汪佳润(化名)负责照顾妹妹汪佳琪(化名)和一个五岁的弟弟。烤玉米和煮土豆是他们的日常伙食。但俩姐妹很懂事,学习很用功。
艰难地走过一边是悬崖的山路,胡杰找到了汪佳琪的家。破败的房屋里仅摆着一张床,门口的土堆上支着一口破锅,五岁的弟弟泥猴子一样等着姐姐做饭。胡杰心里抽搐了一下。他这次才真切感受到什么叫“家徒四壁”和“相依为命”。胡杰暗暗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最想资助的学生。
志愿者胡杰(左一)、虞碧琳(左二)在汪家姐妹家家访。
2016-2020年,胡杰累计现金资助汪家俩姐妹超1.5万元。后因疫情及工作的变动等,胡杰与汪家短暂失联。2022年,胡杰在大凉山做项目时,相同的地貌,让他忽然想起隔着一条金沙江的巧家县。2023年初,胡杰重新联系上汪爸爸后,突然得知俩姐妹辍学打工,胡杰头一下懵了,“放弃读书,意味着放弃对生活的选择权。”焦急的胡杰立刻赶到巧家县,与汪爸爸及校方沟通俩妹妹复学的事情。
在胡杰的耐心劝说下,俩姐妹重返校园。姐姐在县一中学习名列前茅。姐姐告诉胡杰,她要考到宁波的大学,学习法律专业,“像胡老师那样帮助他人”。
胡杰感慨,“以自己的能力,可能无法改变一群人的处境,但是可以通过支教有机会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这样我就很知足了,也是我的荣幸”
发现“爱”,组织“爱”,传递“爱”
虞碧琳能理解胡杰那份支教初心的炙热。
“我所在的平安产险宁波分公司是平安产险第一家参与集团乡村支教项目的分公司。入职后,我发现公司内部志愿支教氛围浓厚,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层领导都参与过平安支教,每年有成百上千名孩子因平安支教活动受益。我觉得支教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希望通过自己的接力,把平安支教一直做下去。”2012年3月,虞碧琳加入中国平安。入职第一年,她便递交了承办平安支教行动的申报材料。
也就是这一年,虞碧琳开启人生的第一次支教行动。她与志愿者共同来到重庆市璧山县马坊平安希望小学开展为期一周的支教授课。时隔多年,虞碧琳最难忘的是孩子们的热情和真诚。支教的第一天,孩子们就带着好奇、兴奋,时不时地来观望志愿者。第二、第三天,孩子们大胆了,主动表达对志愿者的喜欢之情,送自制卡片或者小纸条。一个低年级的孩子兴奋地拉着虞碧琳的手,把自己最珍贵的透明胶带送给了她。
志愿者去学生家家访的路上。
支教活动临近结束,为了不让孩子难过,按照惯例,志愿者决定悄悄地离开。当天中午,有几个学生不见了,老师们赶紧四处寻找。当找到他们的时候,他们正躲在学校的一个角落哭得伤心。原来他们已经得知支教老师要离开,午饭也没吃。后来,更多学生知道了这个消息,大家都哭了。于是,几位志愿者商议正式跟学生们告别,并合影留念。
“我们几位志愿者也是一步三回头,哭着离开,走远了还能听到孩子们在学校二楼走廊带着哭腔喊‘老师,再见’!”虞碧琳说,从那一刻,她才真的理解支教的价值——支教不仅是知识的教授,更是心灵的碰撞,爱的传递。
从2012年起,招募更多有爱心有决心的志愿者,开展有质量的支教活动,成了虞碧琳多年来支教组织工作的核心。
2024年第一批抵达安徽省绩溪县长安镇平安希望小学的志愿者中,有一个来自甘肃地震局的志愿者,令虞碧琳印象深刻。作为地震监测工程师的于文睿,不仅是红十字会救护培训持证师,还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广东丹霞山科普志愿者。“身怀绝技”的他看到平安产险宁波分公司招募支教志愿者的信息后,热情报名,一再向虞碧琳表示,如果自己不能参加第一批支教队伍,第二批也可以。
于文睿如愿成为支教志愿者。根据学校特点、结合自身所长,于文睿为孩子们带去了《防震减灾 携手同心》地震安全课、《诗意星空》天文科普课等特色课程,引导孩子们仰望星空,心怀诗意,热爱科学,热爱生活,以积极良好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我们更像是一道光”
“这次我给学生带了武术课‘五步拳’,可以让他们强身健体。”平安产险宁波分公司慈溪中心支公司的吴灵涌去年在安徽省绩溪县长安镇平安希望小学支教时脚后跟跟腱被拉断,遗憾地和孩子们告别,2024年初,当他得知可以再一次支教这所学校后,第一时间就报了名。
去年吴灵涌家访的一个二年级女生,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母离异,父亲离家出走。小姑娘胆怯,不敢说话,但她双手捧着板栗请老师吃的开心劲,吴灵涌记忆犹新。在吴灵涌和其他支教老师的努力下,失联的父亲终于联系上了,小姑娘也被宁波的一对夫妻定向资助。
除了趣味体育是他的授课强项外,这一次,吴灵涌还给学生们带来树叶手工画的课程,“这是我陪自己孩子做手工课的过程中,学到的新技艺。当时我想那个小姑娘也一定会喜欢。”
果然,吴灵涌带来的新课程,被孩子们热烈追捧。
志愿者吴灵涌两次前往同一所学校支教。
自2018年加入平安产险以来,吴灵涌几乎每年参加支教活动,“在这里,我们能看到陪伴的价值,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战友’。”吴灵涌说他们已经把支教当成事业去做。
像吴灵涌这样,多次参加支教的平安产险的员工很多。虞碧琳说,大家都怀着一颗回报社会的初心,用特色课程,帮助开拓学生视野,给孩子们带去不一样的教育和快乐。“我们志愿者不仅是去给孩子们上几节课,对于很多希望小学的学生来说,我们更像是一道光,让他们感受这个世界的温暖和大爱,帮助他们照亮前行的路,充满力量勇敢前行”。
“我们每次支教,不是一次性的爱心传递,它可能是连续性的。我们支持志愿者与个别学生进行结对,形成长期资助帮扶关系。很多学校遇到的实际困难,我们的志愿者会收集起来,利用各种资源,发动募捐活动,集纳社会力量,继续资助学校或学生。”谈及近年来平安教育公益的发展,虞碧琳直言,随着乡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乡村教育受助需求也在变化,从改善物质条件到补充学校师资力量,再到拓展素质教育课程,帮助孩子建立成长的自信,让学校、家庭、企业、社会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平安教育公益的路径也在不断拓展。
作为平安产险系统内首家承办支教的机构,平安产险宁波分公司支教行动已经走过了15个春秋。15年间,先后前往安徽六安、广西天等、甘肃会宁、重庆璧山、福建龙岩、山西晋中、江西上饶、云南鲁甸、河南周口、湖北鄂州、浙江桐庐、浙江金华、安徽绩溪等地的平安希望小学开展接力式教学活动。
在虞碧琳看来,乡村公益,不只是一个单向度的输出,它早已是彼此成就的双向奔赴,“我们为孩子们带去知识和快乐的同时,也让我们自己有了不一样的人生感悟、生命历程”。
2024年是希望工程实施35周年,也是中国平安践行教育公益30周年。35年来,希望工程聚焦助学育人目标,植根尊师重教传统,创新社会动员机制,架起了爱心互助和传递的桥梁。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贫困家庭青少年的求学之路;它如一座桥梁,连接着梦想与现实,让无数心灵得以飞翔。1993年,中国平安与希望工程结缘,成立了“希望工程”救助小组,开始积极开展教育公益实践。于是从1994年第一所平安希望小学的捐建,再到2007年联合中国青少年发展青基会开展平安支教行动,30年来,中国平安的教育公益逐步深化——从最初的校舍援建,到鼓励学习的“教书”,再到培养素质、塑造人格的“育人”,中国平安至2023年底已援建119所平安希望小学,捐助智慧小学1039所,累计招募11721名支教志愿者,支教服务时长总计43.8万小时,培训乡村教师超2万名,惠及31万余名乡村学生。
30年教育公益情怀,30年梦想日益成真。中国平安深知,只有持续聚力教育帮扶,方能更好点亮乡村全面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