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河水静静流淌,成群的小鱼游来游去。深秋的向漕江,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
整治前,河水黑臭。市生态文明促进中心供图
一年前,这里可不是这个样子。“以前,这条河的颜色是酱油色的,每天散发臭味,阿拉经过都要捂着鼻子。”回忆起“黑臭”的向漕江,在附近一家企业当保安多年的赵师傅深有感触。
嬗变从何而来?记者进行了探访。
必须治!成立专班攻克“黑臭”
向漕江位于梨洲街道,是新横江的一条支流。近年来,受周边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影响,水环境日趋恶化,河水渐渐变黑变臭,令周围居民、过往行人苦不堪言。
调查发现,向漕江受污染河道长达500多米。该区域内地下管网建成时间久远,且布局复杂;沿河企业众多、暗管丛生,污水管网长期高水位运行;部分污水管网渗漏,导致地下水污染;到了雨天,这些受污染的地下水便渗到向漕江中,从而导致了“黑臭河”。
这样的向漕江如何治理?
时间回溯到去年8月初,市生态环保委员会办公室在首次督办向漕江问题后,经属地应急治理,仍反复出现“黑臭”现象。“政府必须一盘棋谋划、统筹推进,靠某一个部门单打独斗,是不可能完成的。”为拿下“老大难”,找准问题根源,同年10月,“梨洲街道扶贫开发区向漕江水质发黑发臭”升格为市级挂牌督办问题。同时,梨洲街道主动申报该问题,被上级生态环境部门纳入宁波市级“七张问题清单”。
市领导高度关注此项工作,召开向漕江治理工作专题会,并多次实地调研,召开现场办公会议,研究整改方案。我市还第一时间成立向漕江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订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完善“一河一策”。
为确保向漕江治理彻底、问题不再反复,市生态环保委员会办公室将“消除黑臭状态”的一般目标,提高至“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并要求加快推进治理项目实施。
精准治!综合治理提升水质
“主要领导挂帅领办、市级部门牵头落实、属地街道负责实施”“第三方专业机构和监管部门同步排查、园区和企业同步推进、排摸和整治同步实施”,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科学治理……明确治理原则和目标任务后,去年10月,总投资1200万元的向漕江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启动。
治理不达标水体,控源截污不可少。对此,市生态文明促进中心、生态环境、住建等部门及梨洲街道联合开展了涉水污染源、市政排水设施、入河排水口“地毯式”排查,并根据全面排查结果,围绕“2024年4月底前消除黑臭水体、6月底前向漕江水质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这一目标任务,开展集中整改。其间,各相关部门和梨洲街道协同发力,有序实施了多项行动:开展河道清淤;疏通清理老的排水网管;实施活水工程、引水至向漕江,增加水体流动性;优化市政污水排放方式,降低该区域的污水管网水位;建设观察井,并定期抽取渗出的地下水,降低区域地下水浓度……经过大半年的治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河道初见雏形。经多月监测,向漕江水质已稳定达到Ⅴ类至Ⅳ类水标准。
长效治!让向漕江干净下去
为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整治成效,我市相关部门和梨洲街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茂盛路、振兴路主要的市政雨污水井内加装电导率及液位传感器,对向漕江重要点位加装视频监控,运用智防、技防手段,保障水质稳定达标,实现向漕江水质管控更智慧高效。梨洲街道细化长效管理机制,修订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提升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能力及对河道突发性污染问题的“早发现、早处置”能力。市生态文明促进中心(市水环境治理中心)坚持以点扩面,对黑臭水体“零容忍”,开展常规性督查巡查和回头看工作,实施“一河一图一清单”挂图作战,及时指导督促相关责任部门和属地镇街持续提升水环境综合治理水平。
整治后,水质明显好转。张云霞摄
如今,每当路过整洁干净的向漕江边,不少群众都会为政府铁腕治污取得的成效点赞。经过政府部门的宣传引导,沿河居民的环保意识也普遍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群众主动参与到水环境保护中来,共护一江碧水。
来源: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张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