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工程”绘就共富新图景——余姚统一战线用心用情书写“同心共富”时代考卷侧记
134个同心项目,为四明山区所涉及的群众人均月增收2500余元;6个共富品牌和20余个统战社团,筹措实体项目建设资金1276万元、扶贫帮困资金近500万元;近3年累计引进同心共富重点项目100余个,总投资超150亿元……
共同富裕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近年来,市委统战部以“同心共富”工程为重要抓手,发挥全市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资源丰富、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力聚人心、强产业、惠民生,一批批可感可及的共富项目先后落地,一个个出新出彩的典型案例竞相涌现。
以民之所需为圆心,以统战所能为半径,余姚广大统一战线成员,正用心用情书写“同心共富”时代考卷。
01、“一条主线” 拓宽共富“朋友圈”
乡村农副产品走不出大山怎么办?帮助策划“驻云庄”品牌,免费设计竹荪、竹林仙鸡、鸡蛋、蘑菇等农产品包装并推向市场,形成良好的销售势头。
村民的精神生活不够丰富怎么办?筹资5万元捐建“仁良书屋”,并捐购书款3000元,为村民营造了一隅读书空间。
村里家庭困难的孩子求学难怎么办?众筹3年学费助其圆梦余姚中学,缓解其燃眉之急。
还有产品促销缓解销售难、捐建同心路解决农产品运输难、注册3个品牌解决茶叶低价滞销问题、帮助办理50万元低息贷款解决台风影响下的农产品实验基地资金问题……
一个个问题在“朋友圈”抛出,一个个答案在“朋友间”解决。这是余姚民革和大岚镇华山村之间的“共富”美谈。
2018年和华山村签订同心帮扶协议以来,余姚民革充分利用党员特长和工作经验,全身心投入到村庄环境提升、村民增收致富等工作中,不仅设立了“民革同心工作站”,还在3年内实现了“设计一个农副产品品牌、建造一条民革同心路,设计一系列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一个文化礼堂,捐助一个仁良书屋”的“五个一”工程。
风景秀起来、钱袋子鼓起来、生活美起来,余姚民革和华山村携手创造的共富日子,是全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侨联、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民促会等20余个统战组织和社团积极投身“同心共富”工程、构建“一党派一共富品牌、一社团一共富项目”工作格局的一个缩影。
在锚定共富路径的道路上,我市专门成立了统一战线“同心共富”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党外人士、社会团体等力量,组织实施“同心思富”“产业创富”“集智助富”“文化润富”“爱心带富”五大行动,完善结对帮扶、项目共建、共富平台建设等制度,充分调动和规范统战系统内外部资源,形成了助力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
与此同时,我市依托各地统战资源优势,大力组建共富矩阵,建设鹿亭同心共富基地、“泗水一家”民族共富基地、河姆渡浪墅桥茭美古渡“同心共富”精品线等20余个“同心共富”实践阵地,串点成线打造四明山革命老区同心共富示范区及“高质量329”同心共富示范带、“姚江母亲河”同心共富示范带,推动共富基本单元建设从“点上创建”向“全域推广”迈进。
02、“三大工程” 打造产业“助推器”
四明湖水库上游,青山秀水间有一排排整齐透亮的大棚,棚内绿油油的蔬菜焕发着勃勃生机。这是蔚蓝智谷“横坎头红芯数字农业植物工厂”的所在地。
“红芯植物工厂”是在浙江省侨联兼职副主席、浙江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力军的推动下,由梁弄镇横坎头村与江丰电子结对共建的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占地面积58亩。该项目通过高精度环境控制,不但能实现农作物周年连续生产,而且其产出的蔬菜因绿色等优点,一上市就供不应求。
“最让我们自豪的是,通过企业提供技术、村里提供土地这种合作共赢模式,一年来帮助村集体经济增收150万元,并让部分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只有群众日子红火起来,我们植物工厂才会越来越好。”“红芯植物工厂”负责人陈思蒙高兴地说。
像“红芯植物工厂”这样的同心结对工程,在全市有上百个,通过项目共建、投资入股等形式,吸纳民营企业、统战团体等主体开展村企结对、侨团联村,共同开发精品农业、高端酒店、特色民宿等同心结对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34家民营企业、统战团体、统战成员单位与99个行政村结对,由统一战线直接参与的同心结对项目累计投资超6.2亿元。
“除了大力筹措资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外,人才输血造血功能也不容小觑。”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阮坚定说。我市还结合实际积极实施阳明归谷工程,挖掘阳明心学思想精髓,深化打造“知行合一”阳明共富学院、“知行创业营”等特色平台,常态化举办“海外助力共富”行动、“海归人才走进‘侨梦苑’”等引才活动,吸引了一大批创业创新人才回归余姚、助力乡村振兴。3年来,我市累计吸引留学人员800余名、国家级重点人才计划专家78人、省级重点人才计划专家41人,促成8个海归高科技人才项目落户,总投资超6亿元,涉及生物医药、绿色储能、现代服务等产业。
为充分激励统战人士在产业振兴、生态发展、基层治理、文明乡风等领域发挥作用,我市实施了产业引育工程,组建“同心助富”先锋队,培育中国裘皮城同心共富基地、梨洲八村千户万亩亿元两岸共创贡茶产业等16个同心产业阵地,全域推进统一战线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带建设,形成了梁弄正蒙教育基金、小曹娥“同心参议会”等52个“同心助富”品牌。
03、“多方发力” 划出民生“福祉舟”
“请看我们这个实践基地,不论是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还是乡村旅游、自然研学,抑或是中医康养、乡土文化,都能在这里得到体验。”聆听着无党派人士、市知联会理事、“四明山耕”同心共富实践基地创办人王文艳的介绍,沉浸在占地150亩的生态农场,感受着心与自然的交互,绿水青山触手可及。
“四明山耕”同心共富实践基地是我市“共富工坊”的一个鲜明代表,总投资1500万元,年产值约300万元。
秉持地理优势,该基地一方面帮助当地农民销售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另一方面联动王文艳在周围开设的四明手作非遗体验馆、三平方咖啡馆、乡土自然学堂等一个个“小而美”的文艺空间,组织团队对村民进行免费的技能培训,助力村民学习网络直播、咖啡制作、轻食料理等新技能,更新村民的生产销售观念,提升就业能力,直接带动就业增收的村民就有100多名。
“这种模式就是我们为了促进村民增收,专门探索尝试的‘共富工坊’,在全市范围内依托企业、商会等资源,开展农产品种植、包装、销售一条龙服务,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低收入群体就近就业创业,实现群众在家门口致富增收。”阮坚定说。去年以来,我市共创建专门服务残疾人的“共富工坊”3家、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25家,建立“泗门红美人”“马渚蟠桃”等民族共富品牌5个,累计吸纳就业2200余人,人均年增收超4万元。
充实腰包是第一要务,充实大脑是长久之计。近年来,我市建立健全名誉村主任、名誉校长、名誉院长、科技助农员、乡村规划员、旅游推介员“三名三员”服务机制,发挥民主党派人士、民营企业家、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作用,因地制宜开展村庄规划、教学设计、专家坐诊等帮扶工作,目前共聘任“三名”102人、“三员”18人。
此外,我市还大力开展“同心助行公益行动”,成立总规模超1.9亿元的各类“同心共富”基金55个,专门用于开展乡村建设、助医助学、赈灾救助等,并组建“之江同心·姚助共富”服务团,涵盖法律、文教、经济、医卫、农技、数智等领域,常态化开展困难群众走访慰问、送医送药、法律援助等专项公益活动。近3年,累计开展相关公益帮扶活动200余场,惠及群众2万余人次。
来源: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胡格格
图片:由市委统战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