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发布特约摄影师 孙福恩/摄
月池下凉彩,风竹来清音,今日3时00分我们迎来寒露节气
秋意渐浓,甬城也将披上五彩斑斓的“外衣”
寒露时节 秋意渐浓
▲宁波发布特约摄影师 冯亮/摄
今日寒露
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唐代诗人元稹的 “惊秋晚”,在此刻引起了共鸣:这个夏天(6月-8月)长达46天的高温还在眼前,怎么一下就“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图源:海曙发布
街头的黄山栾树正在用生命勾勒“秋日胜春朝”,树下的人们却在打趣:“宁波哪有春夏秋冬,只有春夏咻冬。”一阵风拂过,红色蒴果“扑扑索索”,像是忍不住的反驳。
白露来时,“天气转青高”,可此时的人们没有闲情逸致,都在“火急收田种,晨昏莫辞劳”。
▲宁波发布特约摄影师 成文波/摄
到了秋分,“雷收振怒声”,夏季的气势已经消散,人们这才惊觉“忽见新来雁”,心头不由一震。
转眼就是寒露,“千家风扫叶”,萧瑟之意如影随形,“惊秋晚”也挡不住秋的脚步,不如学松柏,“冬夏色苍苍”,坦然面对转变。
▲宁波发布特约摄影师 成文波/摄
自然的转变,时节的更替,从未紊乱,只是隐匿于不易被察觉,容易被错过的点滴中。
雨雾光顾 一夜凉一夜
▲宁波发布特约摄影师 沈赞赞/摄
秋意渐浓
寒露时节 候物现象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意思是,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菊有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惊秋晚”的诧异,多半是因为白露、秋分“一夜凉一夜”都没能让人们意识到时节的更替,寒露只用一场冷空气就做到了。
凉风阵阵,密雨蒙蒙,却轻而易举就能把气温往下拉8℃-10℃。
▲宁波发布特约摄影师 方亚琪/摄
空气中的水汽很快达到饱和。随着夜幕降临,四周不知何时弥漫开似有若无的雨雾。湿冷的气息无孔不入,行人不由自主加快脚步,周围的植物也隐去了色彩和生机,透出一股萧索之意。
▲宁波发布特约摄影师 胡龙召/摄
不由想起那句“树栖鸦,湿桂花,寒露百草枯”,冷飕飕的感觉从字里行间溢出,直往骨子里钻。
不过,冷空气在此时仍只是“小试牛刀”,无论是风雨,还是降温,一般不会持续太久,一旦冷空气过境,气温就会明显回升。只是苦了我们,在一冷一热间手足无措。
西风响,蟹脚痒
菊有黄华
既已“惊秋晚”,那就不如顺势而变。
“寒露脚不露”,挑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把穿了一个夏季的凉鞋洗洗晒晒收起来;遇上降温时,尤其要注意脚踝的保暖,在老一辈人看来,防寒首先要从脚开始。
▲宁波发布特约摄影师 方亚琪/摄
“吃了寒露饭,少见单衣汉”,无论白天阳光多明媚,气温多温和,早出晚归都记得要备一件外套,谨防被突然拂过的风吹得一哆嗦;至于短袖,差不多也可以洗净收纳了。
“西风响,蟹脚痒”,寒露时节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民间还有“寒露吃芝麻”的习俗,“嚼把黑芝麻,百岁无白发”,滋养了秀发。
▲宁波发布特约摄影师 沈国峰/摄
“秋钓边”盛行,这是善于从生活中“找乐子”的人们特有的消遣方式,随着天气转凉,原本潜在水里的鱼也开始向阳而行,游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倒也是方便了垂钓爱好者。
来源:宁波发布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