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印发《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薪火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省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显著提升,传承发展活力有效激发,非遗当代价值充分彰显,形成一批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力争新增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2项,新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
制定长三角区域统一地方标准1项,非遗领域各类标准达到400项;
高质量推出省级非遗主题旅游线路20条、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20家、各类非遗工坊1000家;
举办非遗主题时尚秀200场,实现非遗品牌联名500(件、套)、各类专利突破8000项;
建设省级高校非遗传习院5家,建成“非遗传承发展人才库”。
非遗保护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基本建成非遗强省。
主要任务都有哪些?一起了解↓↓
标识打造行动
树立人类非遗和国家级非遗系统性保护省域标杆。迭代升级全省11个人类非遗项目保护机制,探索人类非遗保护“浙江模式”。牵头做好“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多省联合申报项目的履约工作,制定项目整体保护规划。
打造“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矩阵。围绕丝瓷茶文化、宋韵文化、南孔文化、吴越文化等浙江文化标识,高水平建设15个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提升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建设水平。
打响“浙江气派的非遗茶生活”品牌。建设“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浙江展示馆;建成100家省级“非遗茶空间”,400家市、县(市、区)级“非遗茶空间”;深化“茶+万物”模式,发展“茶+美食”“茶+养生”“茶+保健”“茶+医药”等业态。
激活“浙风古韵”文化基因。深入开展重点非遗项目文化基因专项解码与激活工作。开展“浙风古韵”词牌曲牌整理活化行动,制定“1+10+N”工作计划。“1”指建立一个“浙江省数字词牌曲牌库”,“10”指评选“十大曲牌词牌复排精品”,“N”指多举措开辟戏剧活化新赛道,开展区域试点,推出一批戏曲词牌曲牌活化主题品牌赛事。
探索非遗场馆浙江样板。实施“省级第一馆”建设行动,打造浙江非遗地标。探索开展全省非遗馆评估定级,提升办馆办展水平。
形成浙江非遗IP集群。推出浙江“非遗嘉年华”,打造集“吃、喝、玩、赏、购”于一体的非遗活动新IP。持续举办浙江省传统工艺联创大赛。持续办好“少年非遗说”。实施非遗品牌扶持计划。到2027年,打造非遗高端品牌100个。
产业培塑行动
迭代“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工坊”机制。强化传统工艺工作站“研究、研发、研培”和非遗工坊“生产、就业、发展”功能,以传统工艺工作站成果外溢非遗工坊,形成以非遗项目为核心的特色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到2027年,非遗带动就业(含灵活就业)不少于50万人。
拓展“非遗+”新经济。发展“非遗+时尚经济”,每年举行50场以上非遗主题时尚秀;深耕“非遗+夜间经济”,依托非遗项目发展夜游、夜购、夜食、夜娱等业态;发展“非遗+国潮经济”,以非遗的跨界植入、元素转化、时尚设计,形成非遗消费新热点;发展“非遗+青年经济”,打造符合“00后”文化消费新趋势的个性化、品质化和年轻化非遗产品;发展“非遗+视听经济”,打造一批非遗视听产品。
推进跨门类联创。促进民间文学、民俗类项目的“产品化”;促进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等表演类非遗项目的“时尚化”;促进传统医药、体育类项目的“生活化”。
融合激活行动
主动融入重大战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开展非遗交流互鉴。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构建协同保护机制。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运用大运河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协同机制,协作开展大运河非遗保护。深化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推动非遗工坊结对乡村发展,结对乡村不少于300个。
推动融入各类空间。高质量打造以非遗体验为核心的非遗主题民宿、酒店。推动非遗融入机场、高铁站、高速公路服务区等空间。到2027年,培育省级非遗体验点200个,省级非遗美学生活馆100家,非遗主题民宿100家,非遗主题酒店30家。
加快推进业态融合:
发展“非遗+旅游”,打造非遗体验游、周边游、近郊游、微度假等非遗主题旅游产品和线路;
发展“非遗+文创”,推出“浙派好礼”优秀非遗旅游商品500款,年销售1万件以上的15款;
发展“非遗+演艺”,争取进景区、进剧场、进非遗馆等空间的非遗项目超过200项;
发展“非遗+研学”,建设非遗主题研学线路20条;
发展“非遗+美食”,促进“味美浙江·百县千碗”品牌建设;
发展“非遗+康养”,助力浙江康养旅游发展。
制度护航行动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浙江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浙江省级非遗工坊管理办法》和《浙江省级“非遗茶空间”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到2027年,全省非遗领域实现商标注册3000件,各类专利8000项,数据知识产权登记1000件,地理标志100个。
构建非遗标准体系。牵头制定《非遗标牌、标识和名称使用规范》长三角区域统一地方标准。联合省档案馆研究制定《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规范》,制定智慧非遗馆建设标准、非遗馆服务规范等系列标准。建立传统工艺标准化保护模式。
数智赋能行动
建设非遗标准化数据库。建设非遗数据库,实现自有数据、部门数据、市县数据全量入库。组织开发“数据要素x”创新场景,评选优秀创新案例。
协同攻关非遗大模型。支持数字人和AIGC等技术在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等场景中的创新应用,力争在国内率先实现非遗垂直领域专用大模型应用示范场景落地。
构建非遗数智保护新生态。建成覆盖省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的数据全量采录、逻辑关联和实时更新的全省非遗保护一张图。迭代推进“非遗在线”多跨场景应用。到2027年,力争实现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传承情况的监测预警和智能闭环治理。
人才培优行动
培育非遗传承发展力量。强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梯队建设。建立“非遗传承发展人才库”。协同相关部门新建20个非遗相关的技能大师工作室。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开设非遗项目相关专业,培育50家非遗教学传承中心。
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依托高校的非遗学科和专业,布局建设一批非遗传习院。到2027年,培训非遗传承人群不少于500人。
打造非遗人才矩阵。培育非遗经纪人、非遗创意设计人才、非遗传播人才,培养非遗外译人才。开展非遗保护领域和旅游行业相关群体“双向培训”,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
《行动方案》还提出,鼓励金融机构支持非遗相关经营主体信贷。鼓励各类基金、民间资本参与非遗传承发展,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及时总结交流工作成效和经验,推出一批优秀案例。
内容综合自浙江文旅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