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有请发言人》栏目,近日推出新一季节目——《文润之江潮起时》,着重围绕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主题,多角度解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浙江探索‘十大行动’”,精彩呈现“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生动图景。
浙江有多少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为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浙江做出了哪些努力?什么样的古镇可以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本期节目邀请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宋炳坚,一起从“三名”看浙江文化之美。
问:绍兴东浦镇是浙江省非常有名的历史文化名镇,从专业视角来看,东浦镇的特点是什么?
东浦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候的街巷肌理和建筑格局。它的主要街道沿河分布,形成了一河两路的格局;路旁房屋基本上都是两层楼的传统民居,白墙黑瓦,小桥流水,江南水乡的韵味比较鲜明。
问:江南的美都在古镇里,那么什么样的古镇可以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名城呢?
首先要看它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否丰富,其次要看整个的格局、肌理、风貌保存得是否完整。既包括建筑物,也包括历史环境要素,如古井、古桥等。
风貌指建筑物的体量、色彩,包括高度、风格形式等,基本上比较协调,各种因素综合考量的基础上,才能够认定是不是名镇、名村。
问:到现在为止,浙江有多少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到去年年底,浙江有名城20座,名镇94个,名村218个,还有历史(文化)街区107片,“三名”总数量居全国第一。浙江还公布了11063幢历史建筑,数量也居全国第一。
问:浙江如何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保护是前提,是基础,发展跟传承实际上是保护的目的。我个人认为,利用是最好的保护。现在很多能完整保留下来古建筑,原本是作为学校,或者办公使用。所以说对保护跟发展的关系要强调两句话,既不能“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又不能“围而不修”“修而不用”。
问:怎样让古镇“活起来”?
在利用方面,老百姓最关注的或者参与度最高的就是进行旅游开发。浙江共21个5A级景区,将近一半依托名城、名镇、名村发展起来,比如桐乡的乌镇、湖州的南浔、鲁迅故里、沈园等。围绕旅游这一块,还有历史建筑,包括传统风貌建筑,用于民宿酒店,也是配套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文化味”体现在哪里?
商业跟旅游是配套的,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文化展示更重要,这是其独一无二的。
现在鼓励地方上依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依托历史建筑,办博物馆、名人纪念馆、文化展示馆或者非遗展示馆,向大众宣传展示历史文化。比如杭州的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把原来的工业厂房、仓库,改造成为博物馆:刀剪剑博物馆、伞博物馆、扇子博物馆、工艺美术馆,形成了一个博物馆群。
问: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过程中,浙江是如何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
围绕人才培养,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有条件的高校、大学,包括高职院校,都可以开设有关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专业。另一方面加强技术人员、技能人才的培养,包括省建设厅每年对乡镇、名镇名村管理人员的培训,另外更重要的是乡村传统工匠的培训,特别是古建筑类的修缮队伍的培训。主要通过这两方面的渠道,为“三名”保护提供人才支撑。
问:在浙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过程中,建设部门做了哪些工作?
实际上建设厅最早开始(保护工作)是1982年,开展了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认定工作,全国公布了24个,杭州、绍兴都是其中之一。从那时开始,国家层面已经先后开展了8个批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工作,到现在已经形成了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体系。
第二个方面是不断扩大保护对象范围,以前更多关注明朝、清朝等古代的东西。但近些年,也越来越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甚至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历史遗存。
第三方面是完善政策体系,围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条例出台导则,围绕历史建筑保护出台了一些技术标准规范。
问:未来如何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一是要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普查,把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尽量地挖掘出来。第二方面工作是加强制度创新完善,2012年制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条例要根据新的情况加快修订。
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到要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通过第三方评估,包括引进社会力量,加强保护和监管,形成监督合力,就是要吸引社会力量方方面面来参与。
在保护当中发展
在发展当中保护
这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和传承
也能够让这些名城、名镇和名村
成为现在和将来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