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传教授点评广播剧《情系河姆渡》:创新新形态 创造新话语)
创新新形态 创造新话语
——广播剧《情系河姆渡》的艺术特征与传播价值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关玲
1973年在浙江余姚地区发现并开始发掘的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代表,改写了中国远古文明发展史,将中华文明史提前到了7000年前。刻纹陶盆、缠藤木筒等大量出土实物,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同时碳化稻谷的出现,也改变了中国栽培水稻来自印度或者日本的说法。把这个重大发现以及发掘的过程创作成广播剧,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场景,艺术地表现了故事背后的文化情感。河姆渡是文化遗址,更是断壁残垣之间风雨不败的缱绻。
三集广播剧《情系河姆渡》在真实和想象中,用娴熟的技巧在叙事中丝滑地缠绕着对祖先、对祖先创造的文明的敬仰之情。故事从2012年第二代考古人秦国生和同学许开伦大学考古系毕业后来到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工作开始,在他们接到第一个任务,搜集资料准备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认识、了解了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者、第一代考古人季道平。跨越四十年,两代考古人接续完成河姆渡遗址的考古研究。
季道平的考古经历,把全剧带进了一个艰苦执着却又浪漫温暖的审美境界。他和7000年前女孩“柳”的相遇,是与梦中祖先的相遇,是与心中美好向往的相遇,也是与念念不忘的信念相遇,带来的是感念间的震撼发现。人类守望千万年,坚信会有的这场遇见,外化出一段感人的故事。先古女子“柳”和季道平女友杨柳的转化,是7000年间的相互回眸。季道平和“柳”的相遇,穿越时空,架构起古今似曾相识的烟火人间。今人可见古时月,时空开合的瞬间,历史与现实重合,一个遥远的世界突然出现,祖先的生活场景仿佛从未走远。哲学层面的审美感受,使全剧有了文化意义,骨哨声连接的两个时空,在音乐带领下进入故事的沉浸体验中,让文化一脉相承的概念有了生动的演绎。
秦国生作为第二代河姆渡的考古研究者,人物设计也有独到之处。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个世上有三种人,讲故事的人、听故事的人和故事里的人。而他在一段打捞失落历史的故事里,同时兼有了这三种身份。他是全剧主角,剧情也是通过他的视角展开的。他听前辈季道平讲河姆渡遗址发现和发掘的故事,并在季道平的指导下开展实践,发现新成果,再把两代人的河姆渡遗址考古故事讲给我们听,叙事上的完整顺畅,让考古过程清晰呈现,真实明了。
剧中其他人物形象也鲜明生动。逃走又回归考古队伍的秦国生的同学许开伦,关心支持秦国生开展工作的黄资料员,协助秦国生开展工作的季道平女儿季雨禾,得知消息匆匆从宁波保国寺考古现场赶过来的专家王士伦,以及秦国生的父亲、当年参与河姆渡遗址挖掘的工程队秦队长,还有当年公社的罗书记等。几个主要人物支撑起一部广播剧,每个人的声音、对话,都具有性格特征和典型性,有很好的辨识度,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剧中秦国生视角下的河姆渡遗址三期考古叙事,不仅像纪录片一样真实反映了事实过程,清晰地介绍了河姆渡文化知识,同时这个过程中也倾注了他的思想和情感。所谓考古,其实就是考古学家在寻找人类的来路和归宿。人类历史200多万年,99%的时期属于石器时代,其间的万千奥秘都是由考古学家揭开的。季道平在梦中“柳”的指引下发现的河姆渡遗址,在得到文物专家王世伦的认可之后,1973年7月18日,权威部门正式确认了鉴定结果。1973年11月到第二年1月,第一期遗址正式发掘,出土了1600多件文物,种田的骨耜、缝衣的骨针、带榫卯的木构件,简直是那个年代的一声惊雷。长久的等待与追寻终于相遇,拂去尘封的黑夜,现出古老美丽的风景。桑田上风化的路坎,每一道都是和祖先的约定,你等我,我一定会来找你。
广播剧《情系河姆渡》用有设计感的叙事结构,架构起了古今的对话。富有想象力的场景设计、语言设计,让昨天和今天关联。“柳”那一串串听不懂却能感知的语言设计有趣又合理。这部广播剧不仅仅是叙事作品,也是与古人相遇,走进河姆渡遗址的一次深度的情感体验和文化体验。
《情系河姆渡》的演播制作质量精良,主创深谙广播剧的艺术规律,用声音描述视觉形象,很好地进行了视觉到听觉的转化。在介绍文物时会将一块动物骨头上面的刻纹和质感用语言描绘出来。如:一左一右两个鸟头,中间冒火的像是太阳!双鸟朝阳蝶形器,专家说质感像象牙。这样的语言,不用看实物就已经在脑海中勾勒出了画面,等再查找资料印证,会是想象与现实结合后的效果,印象更加深刻。而结构上的精巧,场景和语言设计上富有想象力的声音设计,增强了全剧的艺术性和艺术价值。
正因为广播剧《情系河姆渡》具有视听转换的艺术特征,它一旦视觉化,也是不可多得的视觉作品。利用融媒体播出优势,广播剧演播现场在央视频播出后点击率接近422万次。响应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由广播剧《情系河姆渡》改编的微短剧《河姆渡的骨哨声》在微信小程序播出后,受到行业和社会好评。这是一次新时期下广播剧新形态、新业态的创新探索,引领着传统广播艺术在新技术支持下的融合创新。也是艺术与文化、艺术与旅游、艺术与科技、艺术与市场结合的新型艺术载体,具有行业前沿和文化传播前沿价值。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重大发现。以它为题材创作艺术作品,具有国际传播优势。而除题材之外,广播剧《情系河姆渡》及微短剧《河姆渡的骨哨声》还创造了中国知识体系国际表达的话语方式,用适合国际传播的话语方式,讲述了精彩的中国故事,作品在亚非,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具有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广播剧《情系河姆渡》及微短剧《河姆渡的骨哨声》,用心用情以艺术作品阐释了党和国家的文化战略思想。文化强国的理念在艺术作品中生动、具体地呈现。能够看到它担负文化使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初心。作品体现了文化自信、艺术自信,以及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气象的理想。
来源: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