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河姆渡镇露天茭白采收旺季。白白胖胖、鲜嫩爽口的“河姆渡茭白”备受消费者的青睐。连日来,在河姆渡土特产交易市场里,茭白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这次过来,我一下子购买了15公斤茭白,打算送一些给亲戚朋友尝鲜。”来自宁波的邵先生边挑选茭白边笑着对记者说,到原产地来购买,是因为这里的茭白不仅新鲜,还便宜。宁波市区到河姆渡土特产交易市场的公交专线开通后,每年茭白上市季,他都会过来购买一些。
“谢谢,钱收到了。”摊主潘立波又完成一笔买卖。潘立波是芦山寺村的一名茭白种植户,一大早,他从田间采收好茭白就直接运到这里来售卖了。
潘立波目前种有10余亩茭白。
他说:“在家门口的交易市场,我每天可以售出茭白1000多公斤,以带壳茭白为主,每公斤价格4元至6元不等。”据潘立波介绍,2021年,河姆渡镇建立了河姆渡土特产交易市场,市场内的摊位大多用来给当地村民销售茭白。因该镇临近宁波市区,每年茭白采收季,会吸引大批宁波市区的顾客前来。
河姆渡土特产交易市场茭白买卖场景
土特产交易市场里“河姆渡茭白”旺销的场景是河姆渡镇以小小茭白撑起乡村振兴梦的一个缩影。
作为“中国茭白之乡”,河姆渡镇种植茭白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发掘中,研究人员发现早在7000年前当地就有茭白存在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农村土地承包制的实施,当地农民开始大面积种植茭白。此后,在政府的指导和推动下,茭白逐渐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2010年市河姆渡茭白研究中心成功注册“余姚茭白地理标志”。余姚茭白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浙江省名牌产品”“浙江省名牌农产品”等荣誉称号。
“河姆渡镇夏季茭白种植面积约7000亩,核心产区在芦山寺、江中、罗江、小泾浦四个村。”河姆渡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农户大多种植“八月茭白”“浙大茭白”等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几个品种分时搭配,将“河姆渡茭白”的上市时间延长至8个月。
风吹茭林绿意浓,茭农采收正当时。走进江中村的茭白基地,只见成片的茭白林迎风翻滚着绿浪,绿油油的茭白一丛丛挺立在水中,微风拂过,送来茭白的清香。种植户徐国平正穿梭在田间,忙着采收成熟的茭白。只见他娴熟地将采收的茭白用茭叶捆扎起来,一捆捆堆放在路边。
农户采收茭白
据徐国平介绍,先前他是一名茭白收购商。8年前,机缘巧合下,他尝试着种植茭白,慢慢发展成了种植大户。目前,他种有茭白50亩,品种以“浙大茭白”“八月茭白”“十月茭白”为主,其中有10亩是大棚茭白。为了茭白供应四季不断档,他还建设了冷库。
“前段时间刚忙完大棚茭白的采收和销售,紧接着露天茭白又上市了。”徐国平说,今年茭白的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亩产在1500公斤至2000公斤之间,价格波动也不大,比如说带叶的茭白批发价为每公斤3.6元左右。
茭白采收期间,茭农十分忙碌。要采收到品质与口感处于最佳阶段的茭白,往往要与“时间赛跑”。“由于老客户的订单较多,茭白的销量一直不错,但是帮工难请,有时采收来不及,还会出现延迟交货的现象。”徐国平道出了“甜蜜”的烦恼,虽说种植、销售茭白很辛苦,但想想每年有30多万元的净收入,觉得辛苦也是值得的。
在江中村的一处田间小路上,来自台州的种植户蒋宝龙正与两位帮工一起忙着打包茭白。“这次收购商需要4500公斤茭白,从凌晨起,我就在田里忙活了。收购商也早早地过来在田间等候了。”蒋宝龙说,刚采收的茭白会被就地去壳、打包、装车、分销,最快当天便可到达餐桌。
11年前,蒋宝龙来到河姆渡镇江中村从事茭白种植。“我曾在老家种过5年茭白。”蒋宝龙说,河姆渡的土壤与气候非常适合种植茭白,而且“河姆渡茭白”名气也是响当当的。一开始,他承包了25亩土地,眼见茭白产销两旺,就慢慢地扩大了种植面积,到如今,他已有120亩茭白田。为了实现茭白错峰上市,今年他打算搭建50亩大棚种植茭白。
小小茭白成为富民产业的同时,作为传统的种植业,当前茭白产业也面临着劳动力不足等问题。由于茭白的种植、采收都要靠人工,特别是采收季,劳动强度非常大。而现在从事茭白产业的基本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极少。正因为劳动力缺乏,河姆渡镇的茭白种植面积一直在萎缩,以江中村为例,最多的时候,曾种植茭白2000亩,现在却只有1000余亩。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近年来,河姆渡镇一直在提升茭白产业上发力,推进产销一体化、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积极推广无公害环保种植,以此来激发产业发展原动力,打造茭白“创新路”。为响应国家化肥减量增效号召,该镇还与多个部门协作,开展了“大棚露地双季茭白配方肥”试验工作,成效明显。
为持续提升种质资源,保持“河姆渡茭白”的产业优势,河姆渡镇与科研部门合作,建立了国内首个茭白研究中心和茭白种质资源圃。在该镇的芦山寺村,还建有一个面积800亩的茭白新品种核心示范区。
“为更好地促进茭白产业发展,进一步打响‘河姆渡茭白’的知名度。今后,河姆渡镇将持续推进茭白品种优化、茭鳖共育、茭稻轮作、病虫绿色防控、产品质量风险评估、茎叶综合利用等新技术,促进茭白产业增效、茭农增收、农村增绿。”河姆渡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