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下午,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泵送到位,市域铁路象山港跨海大桥首个主墩承台顺利“破水而出”,标志着项目正式进入主塔施工阶段,为后续进行架梁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1.66万立方米 智能控温浇筑
象山港跨海大桥全长8.26公里,跨海段桥梁长6.24公里,是国内首座市域(郊)铁路跨海大桥。本次浇筑的68号主墩承台平面长为60.5米,宽为35米,总厚度为10米,采用双壁钢围堰结构施工。承台使用钢筋1740余吨,浇筑混凝土达1.66万立方米,相当于注满约8个标准游泳池。承台共分三次进行浇筑施工,单次最大浇筑方量7625立方米。
“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会产生水化热,可能导致混凝土温度急剧升高,要是控制不当,就会产生裂缝,为此我们采用了智能温控及冷却水循环系统,实时监控混凝土温度,通过控制冷却水进水温度、水流速度和通水持续时间,精准调控混凝土内外温度差,避免混凝土出现开裂等质量问题。”市域铁路业主代表许潇凯介绍。
信息化指挥中心 护航水上独立平台施工
象山港跨海大桥作业毗邻既有象山港公路大桥、水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通航环境复杂,且68号主墩施工平台为水上独立平台,受场地限制,拌合站单次储备最大浇筑方量为2000立方米,在浇筑过程中需要通过砂石料船边浇筑边供料,而混凝土浇筑需要24小时连续作业,三次浇筑共将近200小时,除了物资供应,还需要一线建设人员风雨无阻坚守岗位。
为保障混凝土运输、施工安全高效进行,宁波轨道交通利用象山港跨海大桥信息化指挥中心实时监控海上施工情况,通过监控施工船舶位置、提供导航信息、监测风速等级变化,及时发布撤离避风的通知,并不断更新相关的应急信息,以确保海上施工安全。
此外,宁波轨道交通联合宁波海事部门在海上配合巡逻等方面作了精密部署。据宁波宁海海事处一级行政执法员金明明介绍,海事部门通过分析评估作业人员、施工船舶、水上环境和管理状况等安全风险,实施闭环管理,建立了“远程监控有平台、现场监管有船艇、责任落实有专人”的全过程监管机制,切实提升施工水域安全治理水平,同时通过“陆域+水域+空域”立体巡航的方式,打造立体监管保障网。
箱梁预制生产 提高施工效率
据悉,日前(5月24日),在象山港跨海大桥南岸预制梁场,象山港跨海大桥首榀预制铁路箱梁已顺利浇筑,标志着象山港跨海大桥正式进入了箱梁预制生产阶段。此次浇筑的首榀箱梁长60米、宽10.6米、高3.65米,使用混凝土约600余立方米,浇筑完成后重达1700吨,是象山港跨海大桥深水区引桥上部结构的主体,也是目前国内市域(郊)铁路工程跨度最大、吨位最重、方量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箱梁,后续将通过海运至象山港跨海大桥深水区引桥架设。
为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宁波轨道交通采用了箱梁预制生产的方式,通过工厂“流水线”模式进行精密加工,合理安排各项工序,克服天气环境影响等不利条件,实现了生产方式“工厂化、大型化、标准化、装配化”。
新闻多一点
市域铁路象山线连接宁波城区与象山县,工程自轨道交通4、7号线换乘站小洋江站引出,经云龙、横溪、塘溪、咸祥后跨越象山港,后经贤庠、大徐进入象山县城设置人民广场站、南部新城站后至线路终点大目湾站,全线长约61.45公里,共设10座车站。目前,全线已有10座车站开工建设,5座车站实现主体结构封顶,8座隧道贯通。
来源|宁波轨道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