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地处长三角南翼、浙江省东部,三面环海、绿水逶迤、青山相向,在北纬30°的东海岸上熠熠生辉。
港口建设展韧劲,北仑历史兴盛久远,唐朝“海上丝绸之路”在这里起航,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在这里兴修水利……
1984年,北仑正式建区,北仑之名源于中国大型深水良港——北仑港区,这也是北仑得以兴盛的一大缘由。在奋楫笃行之下,“东方大港”的设想在东海之滨梦想成真。
北仑区地处宁波舟山港的核心腹地,北仑港区、大榭港区、穿山港区、梅山港区在宁波舟山港19个港区中,北仑便占有其四,其集装箱、货物吞吐量占全港的90%、30%,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2022年以北仑港区为主体的宁波舟山港宁波港域年货物吞吐量高达6.3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也完成3078万标准箱。
如今,北仑以更强担当全力支持宁波舟山港做大规模、做优质量,以优化岸线资源利用畅通疏港大动脉,同步发展多式联运,改善港口运输结构,提升货物集散能力,逐步完善与港区吞吐能力相匹配的物流基础设施空间布局。
自贸发展促开放,港口是北仑最大的资源,自由贸易试验区则是北仑最大的优势。2020年8月,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46平方公里全部落地北仑,自贸区在港口资源的加持下,开启发展的“加速度”。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促进国际贸易往来的一座桥梁,也是把握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应对中国对外开放新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要举措。
作为省市改革开放先行区,北仑积极抢抓“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创新改革的历史性机遇,推进北仑全域发展格局重塑重构。
2023年,是北仑加紧自贸试验区建设的起步之年,北仑持续加强建设培育数字贸易、服务贸易、离岸贸易,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牵引,抓商业模式生成,突出体制机制创新,谋求经济贸易增量,带动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循环枢纽城市核心区的战略支撑和新开放极,努力交出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高分报表。中小企业现活力作为浙江对外开放时间最早产业集聚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北仑的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川流不息的集卡车,园区中林立的工厂,轰鸣不休的机器是企业勇攀高峰的信念彰显。专攻实业、专注实体、低调务实、把握“风口”是北仑中小企业共同的特质。“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是浙商传承发扬的“四千精神”。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贯彻“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北仑政府不断助推中小企业发展,“凤凰行动”、“高成长计划”、“小升规”、“规上市”工作……一项又一项的举措帮助企业驶上发展“快车道”。2022年,北仑规上工业产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增加值达到1169.2亿元,连续5年稳居全省第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北仑的中小企业正凝聚起高质量发展能量,肩负起时代发展的重任。
山明水秀好生态,在牢牢抓住“金山银山”的同时,北仑不忘“绿水青山”。“远眺参差九点峰,青山削出翠芙蓉”秀美山川得益于海与山的馈赠。“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生态文明建设的种子早已在北仑落地生根。
“多元共治”绿色共富模式、“低碳循环”工业治理模式、“点绿成金”生态修复模式、“绿满港城”公众参与模式,一系列的优化转化模式的推进与建设是北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探索,是厚植“两山”生态底色、打造“两山”反哺示范的具体实践。
创建国家生态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连续五年获得美丽浙江考核优秀捧获宁波市首座大禹鼎金鼎,入选浙江首批“无废城市”,建成浙江首个市级生态文明教育馆,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五年提升……
从昔日长三角南翼的工业重镇,到浙江省森林城市实现县域全覆盖,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北仑成绩斐然。2023年,北仑提出“以久久之功擦亮生态底色”的新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华章正在不断续写。
经济发展和生态治理皆为惠民之方,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北仑以港产城文融合、区域融合、、城乡融合、人与环境融合为基本要求,实现多方“共富”。
“圆梦北仑”行动聚力帮扶高校毕业生就业,“在仑暖养”方案托起老年居民的幸福生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富了口袋”更“富脑袋”。北仑以多域共战为发展视角,内聚合力、外塑形象、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形成“上下同欲干事业”的浓厚氛围,积极探索“共富”之路。
北仑的“共富”从不是“一方独富”,“北仑-美姑东西部协作”,“北仑-云和‘产业飞地’”,“北仑牵手甬蚌结对合作帮扶”……积极唱响“双城记”,北仑在践行“双城战略”路上走出省域现代化先行的坚定步伐,坚定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人文港城、绿色港城、科技港城、共富港城,打造港产城人融合发展引领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让梦想启航,让世界停泊。这,就是北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