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布兴起了一个产业,一块布托起了一座城市。在中国轻纺城冠名30周年之际,本栏目联合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绍兴市布商研究中心,连载由郑雅萍研究员领衔主编的《中国轻纺城发展口述史》一书。该书收录了100位与轻纺城发展有关的决策者、管理者、见证者等人物的故事,多视角反映纺城发展轨迹、体制改革、经济贸易,全方位展示中国轻纺城改革发展历程。藉此让纺城故事和纺城精神流动起来,传承下去,以增强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
人物名片
魏中华,男,1966年11月生,浙江绍兴人,民建会员,高级经济师,现任浙江众华家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绍兴市柯桥区人大代表、中国家纺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民建柯桥区基层委员会建中支部副主委、绍兴市柯桥区家纺协会会长。曾任绍兴县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人大代表,绍兴市柯桥区第一届人大代表;中国家纺协会布艺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绍兴市柯桥区家纺协会会长。先后被评为“中国轻纺城优秀经营户”“浙江省杰出青年企业家”“绍兴市文明青年”“绍兴县劳动模范”“中国最受关注的企业家”“全国优秀纺织企业家”“改革开放40年家纺行业突出贡献人物”等称号。
重视研发创新,开创家纺窗帘行业从无到有
中国是一个纺织大国,中国的纺织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我所创立的浙江众华家纺集团是专门生产家用纺织品、窗帘布、窗纱等产品的集团公司,我们有从研发、制造到后整理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是集纺织、刺绣、印染、投资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我们的主业是生产家用纺织品,以前看重的是内销和出口两个渠道,现在是多元化平台,线上加线下两条腿走路。在家纺窗帘这个行业,我们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
中国传统的家纺行业,主要产品是床上用品、沙发布、被套等等,窗帘所占比例很小。以前人们只能讲究吃饱穿暖,没有多少人去关注窗帘。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窗帘才真正开始流行起来,当时只有经编布、丝绒布等产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有了窗帘的厚布和窗纱之分。我们企业是窗纱行业的开拓者,刚开始用经编布做窗纱,后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的不断创新就研发用薄布来做窗纱,并开创了中国纺织窗纱技术研发中心。
魏中华在众华家纺奠基仪式上发言
早期开发的窗帘布只有1.5米的门幅,这个宽度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农村的房子开间一般为3.6米、3.8米,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开始尝试开发门幅为3米的窗帘,那时候3米及以上的纺织机基本都是生产服装面料,没有生产宽幅窗帘布的,我就尝试如何把两幅做成一幅。通过努力布生产出来了,同时又遇到了问题——当时国内定型机没那么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专程去国外考察学习,经过反复研究和深入调查,进口了3.2米及以上的特宽幅定型机,解决了门幅尺寸受局限的问题,成功研制出3米、3.3米等多种尺寸的窗帘。
深耕家纺领域,带动轻纺市场品牌从弱到强
魏中华陪同中国家纺协会会长杨兆华参观中国轻纺城展览馆
1992年,我在中国轻纺城市场主要做家纺产品,当时市场上窗纱基本只有经编布,我那时考虑能不能在轻纺城市场经营薄窗纱这个产品。时任中国轻纺城工商所濮耀胜所长对这个家纺市场很重视,他非常有魄力,鼓励我们大胆去尝试建立一个专业的家纺市场。我们和30多个经营户是第一批到北市场开拓经营窗帘布的经营户,当时市场公司在北区三楼拿出两个区域来经营窗帘,刚开始主要以经编布、丝绒布及海宁的提花厚布、金丝绒、印花布、广东的印花布等为主要经营品种,轻纺市场窗帘生意就这样慢慢起来了。
原中国纺织协会会长杜钰洲(中)、时任绍兴县常务副县长盛秋平(右一)到公司莅临指导
我们是最早经营家纺绣花窗帘产品的,当时生产绣花产品,只有像上海、山东、江苏的一些国企才有刺绣机。他们的产品除了放到大商场代售以外,主要做配额销往国外市场。当时国内还没有专业生产多头多色的刺绣机工厂,进口刺绣机又比较昂贵,大机要几百万元一台,小机少则也要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一台。我最早做刺绣窗帘是到上海这些国企去加工成品,然后在轻纺市场销往全国各地。随着生意慢慢做大,客户的需求不同,碰到的一个最大瓶颈是当时这些刺绣企业生产的窗帘都是成品,门幅又都是1.5米的,而家庭窗户宽度基本都是3.05米、3.3米、3.6米,高度又有2.5米、2.7米、2.8米,都不统一。两幅窗帘如果不拼基本不够,拼缝的话又不美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又开始研发宽门幅的窗帘和能连幅绣的刺绣机,宽幅的布我们用原进口宽幅的纺织机,把两幅做成3米门幅的窗帘布;没有连幅绣的多头多色绣花机,我们就和当时生产少头单色的刺绣机企业合作,经过2年多时间共同研发,终于生产出了15个机头、6个色系的多头多色刺绣机连幅绣,解决了当时窗帘门幅窄、刺绣不能连幅的瓶颈问题。这样一来,窗帘就可以横过来挂,门幅3米作为高度,长度可以无限制,既美观又实用,就这样窗帘市场迅速发展起来了。
时任绍兴县委书记徐焕明到公司调研
1995-2000年,窗帘厂家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行业进入鼎盛时期,柯桥轻纺城北区市场从三楼发展到二楼又到一楼,最后一到三楼全部都是窗帘经营户,从几十家发展到上百上千家。
当时市场主体除了绍兴柯桥当地人,还有四川、安徽、湖北、浙江乐清等全国各地的个体经营户。
2006年,时任绍兴县委书记的徐焕明在任期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轻纺城第二次创业,做深做强绍兴纺织这块布。鼓励支持轻纺城经营户及绍兴县企业积极创品牌,做精做强主业。在这之后的几年,中国(绍兴)轻纺城抓住机遇,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我们企业是轻纺市场最早注册“众华”牌商标的,也是最早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和家纺窗帘行业中国驰名商标的。
构建行业标准,促进现代窗帘生产从繁到简
魏中华参加中国家纺协会布艺专业委员会年会暨2017中国窗帘布艺产业趋势与格局创享会
发展这么多年以来,企业一直非常重视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我们企业的目标是让中国的纺织装饰品发扬光大。以前我们提倡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后来我提出要做到“人有我创”,与世界同“布”,企业要引导消费、创造消费、激发消费。这些理念促使我们一直在行业内引领时尚,做行业的标杆。
中国的窗纱研发基地就在我们企业,2012年我们参与制定了窗纱行业标准,2019年我们参与制定了成品窗帘标准体系,随着成品窗帘行业标准的制订与实施,现在成品窗帘生意成倍地增长。近些年来,消费群体在改变,消费方式也在改变,以前买窗帘直接到窗帘布市场,买了布回去加工窗帘成品,而现在基本都是网上购买。在网上销售窗帘,如何减少双方对窗帘工艺理解的不一致,如何减少购买后的纠纷,降低网上购买成品窗帘投诉率,成了我们家纺行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浙江众华家纺集团有限公司纺织车间
为了制订成品窗帘标准,由中国家纺协会牵头,我们公司和行业内一些企业联手,会同阿里巴巴窗帘部,根据阿里巴巴提供的90后、00后年轻人2018年以前在网上购买窗帘的数据,以及国外或北京、上海等城市购买窗帘的数据做统计分析,经过一年多的调研,我们起草、制订、发布了成品窗帘标准,最终汇编成了行业标准。至此,成品窗帘行业也得以快速发展,也为市场更加规范、健康地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在窗帘销售只要消费者给个尺寸,48小时就能生产出来,送到消费者手上。
魏中华获得“2017全国优秀纺织企业家”称号
在企业发展道路上,我们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自身发展的情况不断调整内销及出口比例,做好国外国内双循环这篇文章,努力从中国制造发展为中国创造,使中国的家纺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个城市的发展靠人才,活力靠创新。如何让本地年轻人留下来,让外地年轻人来柯桥创业,我认为这是当下我们政府和企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现在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我们作为家纺行业的企业,也要为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腾飞不懈努力,创出更大的业绩!
魏中华接受绍兴布商研究中心赠书
访谈时间:2021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