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丽娟家的阳台花架并不大,只有70厘米宽;但她家的阳台,又很“大”,因为这是杭州高架月季新优品种的“试验田”——
每天清晨,樊丽娟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阳台上的月季。五月的阳光尚算温柔,25种月季竞相开放,它们都是从江苏带回来的新优品种。浇水、除草、观察、拍照记录,照顾完月季,她才放心出门上班。作为杭州市园文局绿化处二级调研员,樊丽娟负责高架绿化景观工作已经十几年,频频火出圈的杭州高架月季,正是出自她手。
“这些花可都是我的宝贝。”坐在记者对面的樊丽娟,习惯性地扶了扶框架眼镜,笑了。不似想象中养花人的柔弱,一头齐耳短发的樊丽娟身材不高,但周身都透着一股利落劲儿。习惯抿着嘴角的她,说话做事总是分外认真。
也正是这份认真的劲头,让她与月季结缘——着手做高架月季时,她已经47岁了,对于种花并不是行家里手。“如果把我这个岗位面向社会招聘的话,肯定有很多比我厉害的人能来做。”但樊丽娟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既然自己在这个岗位上,就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到最好。
2021年11月,樊丽娟赴江苏常熟考察高架新优月季品种
十几年来,作为国内第一个把月季种上高架的城市,杭州做到了,樊丽娟也做到了。高架月季不仅美在城里,还火出了圈——武汉、郑州、南京、太原、嘉兴、宁波等20多个城市纷纷向杭州取经。
但退休在即的樊丽娟并不愿意停下,她觉得,距离“最好”还差一步。
如何做到“四时有花”?
“月季小白”从头学起
樊丽娟的微信头像是一朵粉红色的月季花,微信名也是这种月季的名字“安吉拉”,一直没有更换过。对于樊丽娟来说,这个名字拥有特殊意义,“它是最先种在杭州高架上的月季品种之一。”
在此后的十数年,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她都会想起见到“安吉拉”时激动的心情,“这么漂亮的花,一定要分享给更多的人。”
高架月季的故事,始于2009年。彼时准备扮靓全城的杭州提出,高架上要“四时有花”。樊丽娟的任务,是找到这种花,让它扮靓杭州高架。
“杭州的绿化底子已经很好了,如果能有更多的花,老百姓一定喜欢。”这个任务很难,但一想到花开满城的景色,她就充满了动力。
“我们先在拱墅区的育苗桥上试种了20多个品种的植物,金叶大花六道木、地中海夹迷、花叶女贞、金森女贞、红花檵木等,但都达不到‘四季有花’的要求。”把能想到的开花植物筛选了一遍后,樊丽娟想到了月季。
“月季有‘花中劳模’的称号,养得好,一年四季都能开花。”但这个提议,几乎所有人都反对:月季在地面上都养不好,放在高架上怎么养?还没有哪个城市这样做过。
樊丽娟却很坚持:“试试看。月季有这个特性,只要我们用心,就一定能养好。”
其实,除了知道月季能“四时开花”以外,那时的她并不懂月季,不认识品种,也不了解养护技巧,一切都要从头来。
“只要我想做,什么时候都不晚。”樊丽娟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她来不及顾虑,马上开始了与月季零距离的旅程。她把自己当作“小学生”,向月季专家、园林前辈请教,去国内有名的月季繁殖基地认识品种,去上海植物园、上海辰山植物园找老师傅学养护技巧……
边学边干,樊丽娟决定先在杭州环北立交上小范围试种月季,“安吉拉”“西方大地”和“大游行”三个品种,成为首批“实验者”,是她从100多种月季中选出来的——花朵大小适中,且能多季开花;枝干高大,从景观角度来讲,放在高架上“压得住”。
“安吉拉”们很争气,开花效果非常不错。很快,月季就开始遍布杭州高架。
樊丽娟的第一步,迈出去了。
13年打造300公里“空中花廊”
月季不贵,贵的是园林人的心血
夜晚的高架,不见了白天的繁华忙碌,那是属于月季们独处的时间。
4月底时,我们与养护工人一起经历了一趟夜间养护的过程——凌晨封路的高架上,两侧的“红从容”和“黄从容”交错相映,在浓浓夜色之下依旧娇俏可人。养护工人们开始拿出工具,修剪残花、喷洒药物、清除杂草……对月季的养护,繁琐而细致。
而这样的场景,樊丽娟亦不陌生。“月季送上高架只是开始,功夫下在养护上,才能达到最好的开花效果。”作为杭州市园文局专家,樊丽娟经常来到高架上现场指导养护工人如何做月季养护,“月季喜水,但又不能积水,水停留在叶子上超过24小时,月季就容易感病;生虫的话,花叶都会很难看,所以病虫害防治一定要做到位;而且要定期修剪,花才会开得更旺……”
她的这份专业与投入,让中河高架挂箱现场负责人陈树本印象深刻。“樊处知道我们是新上岗的养护人员,讲得很细,从施肥、修剪到病虫害防治,都交待得明明白白。”陈树本说,在那之前,他就听过樊丽娟的名字,听说她很有想法,而且要求严格。
多年打交道下来,陈树本觉得,樊丽娟是真的把高架月季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她对养护非常上心,提的要求都很精细。比如到了冬天该修剪了,她就提前跟我们交待好,一定要在几月几日前完成,非常具体。”
2019年8月12日晚,上塘高架提升改造工程建设项目现场
多年来,樊丽娟和市、区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养护人员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越走越远:比如一开始,高架上的月季是一盆四株,后来改成了一盆三株,甚至两株。“四株太挤了,月季‘吃不饱’,就会影响生长。”
再比如,喷药防虫时用的喷药器,以前只有一根喷头,后来换成了上下两个朝向的双喷头。“像红蜘蛛这种害虫,往往躲在叶子的背面,从上面喷药,防治效果就不会很好。”
经过精心照料,最早的一批月季,已经在高架上静静生长了12年,根系粗壮。算算经济账,就省下了不少钱。“如果种时令花卉,那么一过季就要更换,搬上搬下不说,从买苗到更换,至少是月季40倍的价格。”樊丽娟说,月季不贵,最贵的,是园林人的心血。
截至目前,杭州高架上30多个品种、130多万株月季,共同组成了超300公里的“空中花廊”。而这些数字,都是樊丽娟和她的团队心血所系。
“上次有朋友跟我说,他带女儿出去玩,女儿说爸爸你慢点开,这高架上的花太好看了。那时候我觉得,这件事不论多难,做好它都是值得的。”
退休在即,依然心系月季
她想选出最棒的新品种
杭州高架月季已经美名在外,但她还想做得更好。
还有不到两个月,樊丽娟就要退休了。记者见到她时,她刚刚和温州来取经的同行打完电话,又在盯着新建高架的花箱施工细节,日程依旧排得满满的。“趁着还能做些事情的时候,赶紧做。”
她希望通过一批新优品种,解决高架月季的遗留问题。
原来,月季到了暑天就会进入半休眠期,有花,但比不上春天的盛放;另外,月季需要频繁修剪残花、频繁喷药才能开得更好,这对深夜才能上桥作业的养护工人来说,是很大的压力;十几年过去,杭州高架月季景观已经比较固定,如何持续给市民游客带来新鲜感,这些都是樊丽娟想攻克的难题。
2020年8月26日,樊丽娟赴江苏常熟考察新优月季品种
2020年,樊丽娟就开始为选新优月季品种做准备了。去哪里才能找到完美解决杭州高架月季难题的新品种呢?云南、广州较远,运输费用太高,还要考虑当地气候,要和杭州相似,月季才能在杭州更好地生长。这时候,樊丽娟在纪录片《花开中国》第3季里找到了答案:江苏常熟。
为了印证暑天是否能开花,樊丽娟选了8月最热的时候,和同事们一起赶到常熟的月季育种基地,从上千个月季新品种里选出了几种,带回了杭州。
新品种到底好不好?慎重起见,樊丽娟决定自己在阳台上种着试试。“我一定要亲眼看过,亲自养过,才能知道究竟是什么样。要是把不够好的送上高架了,对不起大家的信任。”
她制定了一个观察计划:不给月季修剪残花,看残花能不能自然脱落,是否需要频繁修剪;不给月季打防病的药,看看月季的病虫害发生情况,以选出最强壮的几种;观察月季开花情况,暑热天是否能开花,春季哪个品种开花最早,冬季哪个品种落花最晚;花朵的颜色是否符合杭州的城市气质……
经过两年的试种观察,新优月季品种给了樊丽娟不少惊喜。经过她初选出来的“粉融香雪”“落霞飞”,自洁性和抗病性都很不错,最美妙的还要数“西子烟雨”“西子春晓”等几个品种,从花苞到开放到盛放,花朵的颜色还会有变化。
“今天大家开车经过的时候,花还是黄色,再过两天经过同一条路,花就变成淡粉色了,每天都有新鲜感。”每次说起自己手中的“宝贝”,樊丽娟总会不自觉地翘起嘴角,那是一抹自豪的微笑。
高架月季从无到有的故事,樊丽娟向业界同行、媒体记者分享过很多遍。但每一次讲起来,细节情形仍历历在目。她不觉疲惫,而是激情依旧,让道路、高架两侧“一路花开”,是一份责任感,也是一张愿景图。
“家里没有花园不要紧,杭州整个城市就是大花园,人人共享。”樊丽娟觉得,和公园、景区不同,道路绿化是受众面最广的景观,是一座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骨架。
高架月季常开不败,即将迎来60岁生日的樊丽娟也不愿停步:“只要杭州园林绿化还需要我,我就愿意出一份力。”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叶怡霖